石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夏 二里头文化

 

  打击乐器

 

  1974年山西省夏县东下冯出土

 

  长66.8厘米,宽28.6厘米,孔径6厘米

 

  石磬呈三角形,经打制而成,器表粗糙,上方有一圆穿,以供悬挂。其形状及打制方法,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磬有相承之处,而且形状与此后商代石磬也大致相同。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音乐上升至“和民声”、“善民心”的层面,常礼乐并提,如《礼记·乐记》云“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又云“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而且每当举行重要仪式之时,均要奏乐。当时制作乐器的材质大致有八种,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也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谓的“八音”。其中,石即指石磬。

 

  石磬,作为重要的打击乐器,在一些先秦典籍,如《周礼·春官·磬师》、《礼记》、《左传》及《国语》中均有记述。并且人们还将石磬人格化,如《礼记·乐记》云:“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这段引文的大意是,磬声轻清,辨别分明,使人联想到守节不移,从中可见人们对于石磬的喜爱、重视。

 

  在乐奏之中,有如图所示的单体石磬,自商代开始还出现大小相次的编磬。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曾出土5块成组的编磬。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1架编磬,共32块磬石,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相关制度提供了实物材料。( 撰文:于成龙 )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