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书法”走向“艺术书法”

  一、当今书坛的无奈

  也就是在最近,欣然与同道们参加一个青年书法小品展的开幕式。在展厅,一位省内国画界颇有影响的画院院长若有所思地问我:“你说说看,这个书法到底是什么?”观其表情我似乎已知他在说:这些作品哪些好哪些差我真看不懂啊!于是,根据我经常回答此类问题的最佳搪塞办法即以:“玩玩、玩玩啊!”一答了之,因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啊!可这年长之兄却很认真地说:“不对!书法是学养啊!”再观其表情我似乎终于知道他所得出的结论是:不然这展厅中的有些作品为何水平如此一般?

  这种问答在今日书界活动中经常会发生。这位院长的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书法创作所需具备的素质,确实有其道理,但难以说是揭示了“书法”的本质。能否得到这个本质的答案呢?这几乎是人们的一种奢望!每当此时此刻,大多人只能露出一种无奈。因为书法所涵盖方方面面实在是多之又多,谁知问者指的是哪个方面呢?但无论哪方哪面,笔者认为当今书坛最关键是人们的眼光往往局限于现时弄潮,缺少对书法发展方向的认识与思考,面对“艺术书法”的到来却视而不见!也许根本就没这概念与意识,于是书坛一片迷茫,进退两难。

  二、书法是艺术?

  书法界对“书法是艺术”之论虽在学术上有不同意见,但在今日整个社会的书法活动中已成为共识,即凡能拿毛笔写的字就是书法作品,而这作品即是艺术作品。依此逻辑推理,书法不就成艺术了吗?

  时至今日,书坛中如有谁否认书法是艺术,那此人必惹事生非!而笔者提出的“艺术书法”既无否定书法所具的艺术性,而且更是力主张扬今日书坛将呼之欲出那种艺术的书法,想必众人能给予火中添薪吧!

  何谓“艺术”?《辞海》对此有详解,因篇幅所限,不全文以录,其中分类为:按“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艺术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另一种分法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

  那么书法呢?它归在何类呢?观当今书坛,《辞海》无论怎么分类,书法归属哪里都行!

  你看:书法既是表演艺术(舞台上表演有之、舞台下表演更方便,如拖帚模样的大笔扫地表演有之,用嘴咬笔管、用脚趾夹笔管表演更精彩),又是造型艺术(汉字之型)、语言艺术(离开文学,书法即成废纸一张)。而另类分法:既是时间艺术(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一笔结束,整个过程是一个整体,不可逆流),又是空间艺术(汉字的构架)等等。

  既然如此,那么《辞海》为何不将书法列入其中呢?

  其实,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历程早就告诉我们,书法起源于实用而不是艺术,但在历代所流传下来的众多实用书法中,不乏充分展露出其特有的书法艺术魅力的部分,因此有了“书法艺术”之辞。这正如我们评介一些领导一样,掌握一般方法展示一般水平的领导我们说有“领导方法”;而具有独特方法及能展示超常水平的就会赞其有“领导艺术”。对于军事指挥也同样,作战时的出奇制胜,我们称其为“军事艺术”。那么,“领导”是不是艺术?“军事”是不是艺术?回答肯定与“书法艺术”一样!

  然而,书法毕竟有别于其他艺术。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告诉我们,书法有着自身发展的艺术规律。即从实用开始慢慢发展成为实用+艺术,继而又逐渐演变为实用书法的消退而慢慢被“艺术书法”所取代。

  三、从“实用书法”到“艺术书法”

  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说与汉字同步(拙文《笔道略说》已有阐述,全文点击:www.hzbid90.com)而文字的发展至秦汉时期已慢慢地显示出书法艺术的雏型,纵观数千年书法艺术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秦汉到元明这悠久的书法史中,书法一旦离开了实用就再也找不到书法作品及其书法艺术了。书史上被人们美誉的“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等,它们首先是实用书法文稿,而当人们展读之时欣然领略到其书法的艺术性,于是这些实用书法文稿成了书法艺术品。所以说这些作品的问世,先是“用”,而后是“艺”,这与中国画的问世有着根本的不同。

  那么,在什么时候书法发展史中才出现以“艺”为先的“艺术书法”萌芽呢?大概在明清之际吧!笔者认为,明“台阁体”到清“馆阁体”的推行,从现象看是官府的一种手段,然其实质是“实用书法”逐渐向“艺术书法”发展时相互间的碰撞与磨合。其结果必然是为书法发展的规律所溶解,从而更明确了书法发展方向的轨迹与坐标。

  随着时间流逝至二十世纪初,我们打开了国界的窗户,人们慢慢使用起钢笔、圆珠笔,而毛笔已不再是书写汉字的主要工具,其时实用书法大大减少,直至“文革”期间的批判“黑字黑画”,人们几乎不敢拿毛笔写字,唯独抄写大字报是当时最实用的书法。据说潘天寿当时所写的大字报,被当成书法作品而一夜间给人撕走收藏。

  当今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世界,电脑逐渐代替着钢笔、圆珠笔。近年电脑笔记本在中国的迅疾蔓延,笔的使用率一路下滑,更不用说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用毛笔写字了。在这种环境下,实用书法几乎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当今怎还会有书法艺术?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当今的书法艺术作品不该停留在“实用书法”的审美意识下,而应立足于“艺术书法”的自觉意识中,唯此观念的转变书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有崭新的艺术书法作品问世。

  鉴于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而清醒看到“实用书法”的消遁是一种进步,“艺术书法”的新生是一缕朝阳。

  可以这么说,“实用书法”在近百年书坛中已逐渐被“艺术书法”取而代之,直至当今的各类书法展厅中无一展示今人的实用书法。人们投稿参展,哪怕在投寄作品中所附信札的实用书法水平高于参展作品,主办者仍会将参展作品给予展出,而决不可能将精美的具有书艺水准的信札予以展出,否则倒会成为笑话了。

  按理说,这种朦胧的艺术感觉延续至今,人们可以大胆地进入“艺术书法”的创作,但问题是“艺术书法”的创作所需具备其艺术观念、艺术手法、艺术素养等,它应有别于“实用书法”所流传至今的理念与手段,它迫切需要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承链似的形式而自然进入书法的转轨。然而,今人似乎在弄潮的热情中还无暇顾及“艺术书法”的到来,于是还是像古人那样,执毛笔、写汉字,尚“古”者主张传统,求“新”者勇创现代,可谓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比古人更高明的是,凡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汉字悬挂于展厅的不仅都是书法,而且都成了书法艺术了。这是“实用书法”?否!这是“艺术书法”?否!它成了一种新兴的“社会书法”。

  在这种环境下,本该形成的“艺术书法”却又被轰轰烈烈的社会书法活动所代替。于是书法又从另个角度回到了“实用书法”,即为各种不同内容的社会活动而用毛笔写汉字,达到为活动而宣传的一种社会效果,而展示其艺术水平又往往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可有可无。这种“实用书法”与古人不同之处就在于更社会化,更大众化。而从另个侧面说,其思想内容更统一化,时效宣传更集中化(如计划生育书法展决不能展出王羲之的《肚痛帖》)。从实用角度说,当今社会的书法交流确实大有进步了。而从艺术角度说,其水准却越降越低。于是人们对书法的宽容度也就越来越松,可谓“百花齐放”。随之而来的是名目繁多的书法概念,如“青少年书法”、“老干部书法”、“妇女书法”、“企业家书法”、“公务员书法”、“现代书法”、“学院派书法”、“新文人书法”、“民间书法”等等。其中按年龄、性别、职业的划分颇能让人理解,而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却是冠以貌似学术性很浓的什么“派”,什么“人”、什么“代”等头衔的书法主张及其宣言。他们虽在朦胧中已感觉到“艺术书法”那一缕阳光,但由于思想观念所局限,当书法创作的自觉意识将跨入“艺术书法”的大门之时,他们却避门不入而另起炉灶,以至他们所创导的“×××”至今徘徊不前,我们为此而深感遗憾。

  于是,笔者认为,书法的发展也许只能高举“艺术书法”这大旗才是唯一的方向!从“实用书法”走向“艺术书法”这是书法传承的自身规律,任何人也难以改变。书法发展的历史让我们隐约而又清晰地看到一条线路交递渐进着:秦汉前(实用书法)——秦汉至宋元(实用+艺术萌芽期)——明清至民国初期(实用+艺术过渡期)——二十世纪初至今(实用逐渐消退+艺术探索期),而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书法”大门的敞开之时,也就是“艺术书法”的创造期,这是历史所赋予我们今人的使命。曾有同道反问:“你所指艺术书法是怎样的呢?你能说清楚吗?”我毫不隐瞒地说:“艺术书法”是方向而不是蓝图。在今日书坛,“艺术书法”作品也许已经问世,但我们却还没发现,或已发现却仍视其为“实用书法”所具艺术性作品。书法发展至今,从“实用”到“艺术”的转轨,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关键时期,我们今人是徘徊观望,还是勇于承担此历史使命呢?

  2004年中国书协曾有书法发展规划设想,笔者认为,如不从“艺术书法”这发展规律去思考,那将是当代中国书坛的最大遗憾!王似锋先生关于“艺术书法”的见解极有意思,希望读者加入讨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