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笔髓论·契妙》解读
2018-04-07 13:36:49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已浏览次
虞世南(558年638年),初唐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博学,喜文辞,尤工书法,亲受智永传教,书法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自成面目。工行书,晚年正楷可与王羲之并称。相传他学书勤奋,卧时常在被中划腹练字。作字不择纸笔,随心所欲。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后人把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书法四大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世宗为法书,传世碑帖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
虞世南提倡书写要沉心静气,才能合于书法妙道。书写不能只重形迹,要靠“心悟”、“妙悟”,强调对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心悟”是为了创造,创造又在于顺其自然,应其天理,这只能靠心领神会,是口所不能言的,“无为”才能“无不为”,这就是他认为书法之所以玄妙的原因。虞世南的这些见解,看似简单,其实奥妙无穷。
[原文]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⑴,绝虑疑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⑵。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⑶。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⑷。然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⑸,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⑹。故知书道玄妙,心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⑺。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⑻。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既有质滞⑼,为目所视远近不同⑽,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⑾。字有态度,心之辅也⑿;心悟非心,合于妙也⒀。且如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⒁。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⒂。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⒃。
[注释]
⑴收视反听:收拢视线,目不旁视,返回听觉,耳不旁听。反,通“返”。意为闭目塞听,要排除一切杂念而精神集中。
⑵契:合,符合。妙:神奇、高妙,指书法的极高的艺术境界。
⑶欹斜:倾斜,歪斜。颠仆:跌倒。
⑷冲和:恬静平和。
⑸质:指字的筋、骨、血、肉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迹:指字的状貌、外形。无为:没有一定的模式。此句意为字有筋、骨、血、肉等内质,而字形是千变万化没有一定形态的。
⑹禀:领受、承受。体:体察、体验。达性通变:通达性情及社会,自然的无穷变化。其常不主:指字的形迹常常变化无穷。主:主要的,根本的。
⑺资:凭借、依靠。神遇:通会神明。此句是说,要知道书法的奥妙,必须靠心领神会,不是用力量就可以达到的。
⑻机巧:灵活巧妙。这句是说机变巧妙必定要靠内心颖悟,不可用眼睛外观去取得。
⑼执:把握、理解、认识。质滞:对内质的把握有局限,晦暗不明。
⑽远近:此处是说,因各人鉴赏力不同,对字体的把握理解也就有高与低的区别。下句“远近则异”中的“远近”与此相同。
⑾故明执字体也:所以,从中可以明白把握字的形态体势的道理。
⑿此句是说字的形态是书家心态的外观。
⒀此句是说心悟不仅是心,而是合于玄妙。
⒁铸铜为镜:古人以铜为镜,故说“铸铜为镜”。假:通“借”。神应思彻:精神感应,思想彻悟。
⒂鼓瑟纶音:纶音,原指皇帝的诏令。此处指调节琴弦的音响,所产生的美妙的音乐。逸态逐毫而应:飘逸的神韵是随笔毫而产生的。
⒃懵:糊涂无知的样子。
[译文]
准备写字的时候,应闭目塞听,聚精会神,排除一切杂念,心平气和,才能与玄妙的书法境界相契合。用心不端正或精力不集中,写出来的字就会歪斜倾倒。这个道理就同鲁庙里的祭器一样,空了站不住,装得太满则又会倾倒,恰如其分就会稳当,在书法中,稳当就是“冲和”。然而字有筋骨血肉,但形状却无一定。依凭阴阳而发生动静变化,体察万物而成形貌,通达情性与自然的变化,从来没有一种固定的体式。所以说书法的玄妙之处,必须依靠心悟神领,不是以下死工夫而能奏效的。书法的机巧奥妙必须靠心领神会,看是看不出来的。字的形状,如同眼睛看到东西一样,因为视觉的局限,所以对字体形势的把握也就会有所限制。用眼睛观察书迹就有高低远近的不同。正如水成方圆形,原因不在水,而在于盛水的容器。神妙的笔法正如水,字的形体如盛水的方圆形的容器。同是观察书法,由于人的悟性高下则有不同的收获,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明白把握字的形态体势的道理。
字有体态风貌,它是书家心态的外观。心悟不仅在心,而是要合于书法的玄妙变化。这如同炼铜作镜,明亮的是镜子而不是做镜子的人。借笔传达心性,神妙不是在笔端之上,而是在于书家凝神静思进入的神奇微妙的艺术境界。又像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是自然地随着心意而产生的;提笔运锋,飘逸的神韵是随笔毫而产生的。学习书法的人如能领悟这个道理,就会进入不为而为的至高境界了。如果书写始终离不开浮华的形迹,就是根本不明白这些道理。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