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的书法理论

  董其昌一生并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极为精湛、极为价值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其要点有四点:

  一、字须熟后生

  这一董氏书论中的重要观点是他在与赵孟頫书法的比 较中得出的。他说:“吾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赵孟頫)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细味其意,他所说的赵书之“熟”,正是其不足;己书之“生”,正是优点和长处,他就是要在这里去超越和胜过赵孟頫\\\\ .所谓 “生”即是生疏,熟即是精熟,这是书法艺术中的一对审美概念。按照前人成功的经验,学书的方法首先必须学习临摹古人书迹,由生到熟至于精熟,这是必由之路。董其昌从赵孟頫 那里发现,精熟到极点的结果是抑制了书家的创造性才能,反为所拘,因此他提出要把这条道路再往前延伸,即由熟再到生,也即在熟到最后的阶段,就要有意识地与古人拉开距离,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已意”去写,“不受法缚,乃自成家”。

  二、以禅入书论

  超越古人,自成一家,谈何容易,尤其董其昌晚出众家之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另僻蹊径。这里禅学帮了他的忙,终于从中得到了妙悟。书法的创作情怀,历来追求的是“解衣磅礴”、“舒衣散怀”的情态,所谓 “无意于佳乃佳”,这与禅宗追求忘我、无我的禅定境界是一致的。当他在禅宗中找到适合自己进行创作的观照与冥想和谐体的时候,在禅定的灵感下,他那笔底流露的几行浓淡不一的墨迹,深深地蕴含着他进行纯艺术体验时的愉悦。看他的墨气,淡淡的墨痕中流露着一种澹泊、清逸而蔑视冲动、激烈、艳丽的禅之情怀,充溢着韵的体味。看他的气息,董其昌恰到好处地把握“禅思” 给他带来的宁静心境,把追求内心清新、恬淡、超脱尘俗的理想,流露于笔端,给人以自然适意、平淡幽远的艺术气息。看他的形态,率意中透出秀美之态,自有一种飘逸潇洒的君子之风。他极力反对刻意造作的书法。

  三、对书史的观照

  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书法是抽象艺术,不象绘画那样可以自然为师。虽然卫夫人用阵云坠石来强调书法中的力和势。颜真卿曾有“屋漏痕”,怀素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之说,是受自然的启示,但书法毕竟不能用自然的标准去衡量,这就是董其昌指出的“画与字各有门庭”的意思,他已经悟到了书法艺术独特的抽象性,作为构成书法艺术的用笔法、结体法和章法之美存在于法度之中,而作为整体的艺术感受的韵和意的美,却存于法度之外,外以他认为“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

  四、求率真之笔

  在书法的技巧方面,董其昌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极其特色的创新。围绕着他所追求的淡秀意韵的审美取向,他用笔强调虚灵和变化,结字强调似欹反正,章法强调疏空简远,用墨强调浓淡相间,造成了白大于黑的视觉效果。用笔虚和而骨力内蕴,章法疏空而气势流宕,用墨清淡而神韵反出,这便是董其昌书法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表现了禅意,所谓丰采姿神,飘飘欲仙;这种风格又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之趣,也就是“书卷气”。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