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势流”
2018-04-07 13:01:10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已浏览次
书法是一种形象的视觉艺术。书家在书写出前要有兴起-"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由形象的直觉思维而产生表象-"未形之相"(明·项穆语),此相"须入其形"。正如蔡邕所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形势出矣。"势乃相(象)也,势由心出,形由笔注,由势生形,方有"取势"之说。势乃动之势,动者如流,且贯穿书法创作的全过程,正是"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由此才有"书势流动"之论,借文艺创作的"意识流"之提法,对此便可简称之"书势流"。
可见,"书势流"是一种书法创作的客观存在,是书家"欲书"化成"流于笔端"的心理桥梁,是学养、性情、技法等的综合体现,是在潜意识下一种不知不觉的集中,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宣泄、流淌。研究"书势流"无疑对书法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清人对"书势流"也有一定的体验,且在书法实践中有意无意地操作,但往往用"气"、"气势"、"心行"表示其意。梁中书说,"写字要有气","有气则有势"。这里的"气势"便指书势。他还说"随笔可","注"乃"流"也。刘熙载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很明显这里的"气"就是"气势"。蒋衡说:"夫书必先意足,一气旋转,无论真草,自然灵动,若逐笔安顿,虽工必呆。"这里的旋转,显然是指"书"旋转式的"流动"。刘熙载还说:"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意思说,崇尚清厚的书法作品,是由心中清厚之书势流动而来的。
"书势流",这种书法创作时心理世界的表象流,流之笔端便成了形势。它自身有九个特性:一曰"情绪性"、作书源于兴起,"偶然欲书","任情恣性"也,说的是书势流起于不,行于情:二曰"朦胧性",明项穆说,"笔之妙用,悠焉忘思","执笔者自难揣摩,抚卷者岂能测量哉",这便是书势流的"朦胧性",致使"心虽无形、用从有主,得意而忘象"也;三曰"贯通性",孙过庭说,"一点成不定期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林散之云,书"不能不贯气",便是此也,此乃所指"书势流"与"书写流"的相伴性;四曰"风格性",林散之评王铎书法为"东倒西歪,但你学不像,他有气势,上下勾连",这正是"书势流"个性化而导致风格独具的生动写照;五曰"投入性",正所谓"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由"心手两忘"方可达"心手双畅",由此足证刻意求"书势流"反而不得,不求反而生之的辩证之道也;六曰"自然性",即其阴阳之本质也,阴阳之变也是其圭臬,又是其构成;七曰"惟一性",因"书势流",是各种因素综合之表象,故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世上根本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书势流",难怪王羲之书《兰亭序》后,洒醒再书,终不可复得也;八曰"潜能释放性","书势流"佳者,智如泉涌,灵感迭生成流,佳作纷至,孙过庭有云,"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为体互乖","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这正是说"书势流"是开启心智的"引信",是书家潜能释放的"催化剂";九曰"创造性","书势流"的"意在笔前"的不确性与作品的"意在笔后"的"奇怪生焉"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书势流"的魅力所在,这也是其精髓。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