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一种素质

  在任何一位书法人才的素质构成中,需不需要文学素养?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一些同志的足够重视,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文学素养与书法无关,向书法进军无须强调文学素养。这种偏见,对提高书法人才素质、造就高水准的书法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诚然,书法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一种素质,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但他不是高水准书法人才的全部,更不是衡量书法人才素质的唯一标准。文学素养在书法创作中,具有关键作用。因为书法创作是一种充满个性色彩的创造性劳动,书者除了必须具备作为书者所需的全部技艺外,还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如果一个书者的文学素养很高,就可以更好的阅读、欣赏、理解古典文学作品,也可以把自己的创作格律诗词、散文,用书法艺术特有的手法表现这些作品,这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缺乏文学素养,是书者走向成功的一大障碍。那种只属于“这一个”书者所独有的艺术感受力,把握方式及表达技巧都能充分体现其书法创作的个性色彩。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还是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书者若非“深识见奥”、“述己情志”,也必是“情灵摇动、稍有用心”,不可能无动于衷。即使对同一则短文或同一首唐诗,不同的书者因其审美个性之别,必然会有不同的审视角度和感受。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选写什么内容,既有需要问题,也有雅俗问题。当然,说到底,也是书者文学修养等内在素质问题。例如,有人书“铁肩担道义”,题为李大钊诗句,其实此乃李大钊引用明人杨继盛语,结果张冠李戴;有人为餐厅书“香案承书望若仙”句,系用语不当。这只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情况很多。因此,书者只具备书写技能和书法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如果不学些文学知识,滋补气质,丰富积养,直如“抄书染纸”。李白只是李白,王维只是王维,其创作又与工匠何异?更甚者会闹出许多笑话,这样的书者还能谈得上成功吗?

  书法欣赏者欣赏书法作品时不仅沉醉于墨迹世界,也吟昧于那个世界所表现的文学内容;同时,以独自的情感之舟神游于书法和文学综合表现的艺术境界之中。书法的神采,文学的意蕴,融合成一个新的艺术天地,更能促进欣赏者的联想和思索,使之在综合的审美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意趣的启迪,也使之与书者产生更好地共鸣与情感的接近。鉴于此,书者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自觉地运用文学知识,要比“抄书染纸”高明得多。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犹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被评价为“天下第一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也是一篇感情悲愤激昂的“祭文”;伟大的毛泽东同志更是把诗词与书法紧密结合,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其特有风格的诗词和高超绝伦的书法艺术堪称典范。他们的作品我们读之如聆心声,观之如晤其人。

  从书法艺术创作构思来看,它是书者意识的产物,是反应书者的感受、情绪、意态的大干世界。在这个意义上的题材“态随意变,意以融成”,即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最佳创作状态。宋代书家黄山谷评苏轼的书法:“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强调了书卷学习对书法创作的构思的重要性。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过,“画法可学而得之,画意非学而有之,唯多书卷以发之,广闻见以廓之”,此论虽是画论,但对书法同样可以用之。创作者的灵性与天分有关,而书卷气则关学力,它来自学问积养。书法创作的艺术构思,是一种渗透创作主体意识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以书者的全部学养为基础,其中,文学功力自不可少。学习和研究一些文学知识,对于认识和把握书法艺术创作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要成为一个高水准的书法人才,文学素养是不可缺少的。深厚的文学功底是每一位书者的“助推器”,不管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对书法艺术的构思、创作以及表现、欣赏等都是普遍适用的。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书法大家与文学绝缘。书者,并不一定都成为作家和文学家,但凡高水准的书者都一定有很好的文学素养。要想成为一个高水准的书者,无疑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但更需要提高文学素养。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