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尔:杂货铺里的中国艺术梦
遥望刚刚结束的2018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感觉是进入了低俗当道的杂货铺,可谓满地垃圾中的战斗机,除了毕加索式的陈货撑台面,优质鲜货奇缺。
坐落在香港的“巴塞尔”从一出生就是个畸形儿,中国画廊热脸贴冷屁股的行为注定了其尴尬的不远处还有绵绵的阵痛。没办法,人家打心眼里就瞧不起你。
有意思的是,近日读到《2018香港巴塞尔,成就了谁?》一文中提到资深艺术品经纪人李苏桥也注意到了中国中小画廊在香港巴塞尔的尴尬境况,在他看来:“开幕首日展场内人山人海,巴塞尔博览会参展画廊更是业界牛逼的标签!燕雀焉知鲲鹏之志。”然姐夫拍创始人胡湖却说:“开幕日人流量比较少。”
笔者就展场传出的图片来看,香港巴塞尔挖空心思的热闹表演确实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的眼球,只是这种集体标新立异,菜市场式的火爆委实乏善可陈。它让人感觉更像是进入了一个闹哄哄的游乐园——一个充满叫卖声、缺乏儿童喊“皇帝新装”的游乐园。
正如李苏桥所说,实际上那些一线国际画廊对市场的垄断却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大部分努力想当收藏家的新有钱人在缺少独立判断缺少审美还缺少时间与耐心的时候,只能紧跟大牌国际画廊翘首企盼当代艺术的红利;此外就是大牌画廊合作的艺术家拥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包括双年展、美术馆等等,虽然屡遭非议,但当代艺术领域就是这样一个生态系统),这保证了收藏家们能与大牌画廊一起玩显得特别有面子,走哪儿都可以吹。如此看来,这成为香港巴塞尔总能吸引一拨一拨的中国或泛亚洲淘金客的重要原因。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批批中国画廊貌似很伟岸的赶集行为,在这个泥沙俱下的国际杂货铺里瞬间即被淹没。
艺术有什么用?
香港巴塞尔告诉我们,艺术不过是用来吹牛的道具。我们习惯于盲目跟风的艺术生态在香港巴塞尔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形式大于内容的求新与流俗在香港巴塞尔泛滥成灾,香港巴塞尔还能圆我们的中国艺术梦吗?
中国画廊或艺术机构何时能打造自己的“巴塞尔”屹立于世界舞台引万国朝圣?显然这种骨子里的不自信跟风行为换不来中国艺术梦。也许,当我们的画廊能以实力不屑参加“巴塞尔”、“威尼斯(双年展)”时才是中国艺术引领世界艺术舞台的开始。
不幸巴塞尔,他们习惯的期盼与尴尬还将继续;
幸有巴塞尔,他们正在为中国本土艺术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强劲发声让道。
2018.3.31(插图摄影:希邪画廊王金杰)
楚寻欢:来自楚国的南蛮北漂客,原名王绍军,媒体人、独立艺评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