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铜官窑:重拾陶艺人的梦想

  从长沙芙蓉路驱车向北约20公里,至望城区丁字镇往西,到彩陶源村谭家坡村民组,湖南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便坐落于此。这座唐代兴盛的名窑衰落沉寂千年后,于上世纪50年代被重新发现。如今作为考古遗址公园,它的使命是完整保护区内文物遗迹;而借此“将铜官窑复兴起来”,却又是“铜官人最想看到的未来”。

  “我们不会有非议”

  由长沙北往望城彩陶源村,今年刚修通的柏油路取代了原有的砂石路面,原来凌乱和脏兮兮的溪流沼泽已经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变得清澈,不时可见仿古水车置于其中,江边草滩上偶有白鹭,一派田园风光。

  长沙铜官窑距省会长沙仅20公里,在城市北扩的进程中,很有保护的“紧迫性”。“一江两岸三镇”(铜官、硚口、靖港)的区位小特点,让铜官窑提前进入2010年公布的第一批立项项目,“不然会留下很多遗憾”,长沙市望城区委宣传部官员骆志平拿马王堆举例,“如果是保存在原地,该多好”。

  作为一个文物遗址保护区,它的主要任务是确保遗址安全。此前,陕西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受到诸多质疑,被指很多建设甚至没有通过文物部门。对此,骆很有底气地说:“我们不会有非议,停车坪都是地层式的。7000多平方米,所有瓷片考古队都有整理。”

  免费改建村落,“还是高兴的喽”

  保护区内只能进行遗址保护、修复和展示工程,除必要的保护、展示及辅助设施之外,不设置任何与文物保护无关的设施。按照骆志平的说法,在建设过程中,“这里没填一块塘,没挖一座山,没砍一棵树,能用野草就不用草地”。遗址范围内见不到高大乔木,据说乔木的深根会对地下遗址造成破坏。

  地下水也不能开采,同时严禁在保护区内采挖瓷片。自铜官窑发现后,遗址区一直是开放的。骆志平本是铜官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读书的时候,“打水漂都是拿陶瓷片”。

  而为了与铜官窑作为唐代名窑所展现的盛世大唐相呼应,长沙市规划局在确定园区布局时要求将园内村居均改成青瓦木窗的仿唐风格。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副主任刘厚介绍,这是“在公园整体氛围协调方面做的最大的改造”,符合“梦回大唐”的主题。为此,遗址管理处与村民做了沟通,在确定不搬迁居民、开放后让村民自主经营的原则下,以“没有搬迁一户居民,全部由政府出资”,帮公园核心区所在的彩陶源村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改建成“唐风”民居。

  在谭家坡遗迹馆旁开餐馆的村民蓝江民很愿意有这样的改造,“自己不出钱,还是高兴的喽”。除了房屋,店里的招牌也要由遗址公园出资统一定制。只是目前店里的顾客很少,这让他担心,如果开园后还这样,生意就难做了。他的邻居蔡银州说,样式是政府早就定好的,他对此并不是很关心。倒是在施工人员按样来改造时,村民会与他们反复商量能不能将杂屋也一起改装,因为之前的计划是不包括住宅的附属杂屋的。在施工人员上报后,遗址公园建设方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蔡银州一家对遗址公园带来的前景持观望态度,想开超市或招待所的他们,怀疑能否有足够的游客。

  在离谭家坡稍远一点的村子里,开超市的胡立平起初并不愿意改装,他觉得自己家原来的装修更好,统一改装反而是“破坏”。在后来镇里来人多次做工作的情况下,他才勉强同意。他们所在的地方已经不能从遗址公园得益了,即使公园建成,“该咋样还咋样,游客不会在这儿停留”。

  这个安静的村庄与遗址公园,一期建设需要的3亿元资金分别来自国家财政、长沙市和望城区政府。遗址公园开园当天还将启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的奠基仪式。博物馆预计明年可主体完工,除了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博物馆中的长沙窑藏品外,流失外地的长沙铜官窑文物也有一些回归故乡。

  “将铜官窑复兴起来”

  遗址公园总规划为24平方公里,除了做好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就是要引进陶瓷工艺大师建设陶瓷作坊。在此之前,望城地方政府已经将本地走出的陶艺师雍起林、彭望球等“招”回来。但国内著名陶艺大师,请不来,他们也不愿意来。同时,引导村民按照规划要求,改造自家房屋,经营农家乐、小型旅馆、陶艺吧、茶室、旅游商店等相关配套产业。

  只是对于一些陶艺人来说,这些是希望,还没能变成现实。

  被称为“泥人刘”的陶艺大师刘坤庭坦承在这儿做陶艺9年多,前几年很少有人来,现在渐渐可以看到游客了。虽然游客不一定买工艺品,但能有年轻人来看看,已是很大的鼓舞。他9年前从广东潮州回家乡开作坊,直到现在,顾客主要还是原来在广东培养的老客户。

  从早年陶瓷公司衰落后出外打拼的技术员工,到近年陆续在景德镇等地学习工艺美术的年轻学生,他们想回来,但这里实在没有一个平台。 “铜官其实有资源、有人才,只是留不住”。刘希望有更切实的对陶艺人的优惠政策,比如租给他们一块地,刚开始就不要租金,十几年后再收。“不然,那些陶艺人没实力入驻”。

  同样从潮州归来的陶艺人彭望球2009年应地方政府之请,回铜官创业,自称“下海后又游上来”却实际上“不想回来”,因为这里的产业已经全部垮掉,“要重新建立体系很难”。

  上世纪80年代从铜官陶瓷学校毕业入广州工艺美术学院、在陶瓷公司做技术员的曾爱民,当初因为“向往城市”抛弃了“为铜官陶艺贡献力量”的理想,几十年来像那一届陶瓷学校的同学一样,“奔波于各个行业”,今年初却再次加入陶艺公司,大概是那一点点梦想没死, “将铜官窑复兴起来,这是铜官人最想看到的未来”。(刘见华)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