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榭遗址为何能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榭遗址二期土台Ⅰ制盐区遗迹平面航拍图

 

  早在2008年6月,我国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大榭开发区下厂村的“范家墩”地块,就被确定为史前遗址,并定名为“东岳宫遗址”。

 

  2015年9月,为了配合大榭开发区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中心的雷少博士带领考古队员来到这里,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抢救性勘探与试掘,初步探明遗址的保存面积约20000平方米。后经专家论证,将名称改为“大榭遗址”。

 

  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机构,对“大榭遗址”实施了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一期、二期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发现了目前我国最早的史前时期的海盐业遗存。2018年初,“大榭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大榭遗址”遗迹遗物十分丰富

 

  大榭岛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介于舟山群岛与宁绍大陆之间,距宁波市中心约40公里。“大榭遗址”位于大榭岛北部盆地内侧涂毛洞山脚下,海拔2.5米至3.5米,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海。西北依托涂毛洞山,西南背靠将军山余脉,东侧为平坦的稻田,更远处则是大榭岛最高峰七顶山,环境优越,很适合人类居住。

 

  考古发掘前,雷少和考古队员们就制定了学术目标,首先,要明确大榭遗址史前遗存的年代和性质。确定目标后,发掘工作便有序展开。遗址地层堆积自地表以下厚度为1米至2.8米,可划分为四个文化层,时代分别为史前、东周和宋、元时期。其中,史前时期包括“大榭遗址”一期和二期遗存,时代大致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和钱山漾文化时期,这是遗址的主体遗存,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丰富。东周和宋元时期的堆积层因为遭到近现代人类活动的破坏,仅在局部有所保存,发现的遗迹遗物比较少。

 

  考古人员将地下生土以上的土层分为5层,在紧挨着生土层的第5层堆积中,发现了墓葬4座、灶坑5座、灰坑66个、灰沟2条、长时间烧火形成的烧结面18处。这个堆积层的聚落可分为早、晚两段,早段分布在自然地势较高处,晚段则分布在人工营建的土台上。

 

  早段聚落遗迹以灰坑为主,其中部分可能为食物储藏坑,建造较为考究,底部还铺垫着竹编,出土有竹箩筐、甜瓜籽、橡子、芡实和果核等。晚段聚落所依托的土台又可分为六个发展阶段,系由一座小土台逐渐扩展而成,不同阶段土台的边缘常发现种类多样的废弃物堆积。晚段聚落遗迹基本位于土台之上,主要有墓葬、灶坑、烧结面、陶片堆等。其中烧结面最为常见,主要分布于土台较晚阶段的堆积之上,多被二期遗存的堆积所叠压,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表面颜色多为红褐色、黄褐色。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还有少量骨、木、竹编器,以及较多陆地、海洋动物骨骼和植物果核等。陶器可分为两种,一种以夹砂灰褐陶和泥质黑皮陶为主,器型主要有鼎、豆、壶、盘等,具有比较典型的良渚文化特征;另一种则以夹砂红褐陶和粗泥红陶为主,器型主要有绳纹釜、小口圈足罐等,在良渚文化中基本未见,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石器主要有斧、锛、凿、刀、镞、纺轮等,其中石锛数量最多,且有不少半成品和改形器。

 

  ■二期遗存发现大量海盐业遗存

 

  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的越国时期,已经设有盐官,然而在宁波一直没有发现与之相对应的盐业遗存。在温州洞头岛海边的九亩丘遗址中,考古人员曾发现过宋元时期的盐业遗址,但更早时期的盐业遗址在浙江境内一直未被发现。从全国先秦时期盐业遗址的分布来看,浙江省一直是空白区,这与文献中所记载的悠久制盐历史并不相符。

 

  雷少和同事们一直期待能在宁波发现年代更久远的盐业遗存。

 

  在2016年度大榭遗址发掘过程中,雷少他们在二期遗存中发现了一些没有见过的遗迹,规模很大,还零星发现了一些破碎的陶器。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与温州九亩丘宋元盐业遗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十分相似。考古队员们心头一热:这些遗迹和遗物很可能跟制盐有关!

 

  雷少专门前往温州洞头考察九亩丘盐业遗址出土的制盐陶器,当亲手摩挲这些器物后,更坚定了他的想法:“大榭遗址”的相关遗迹和遗物,应该与制盐有关!

 

  接下来的发掘,雷少和考古队员们发现了更多的相关遗迹和遗物,且有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的相当于钱山漾文化时期的典型陶器共存。种种证据都与史前盐业联系起来!他们强烈地预感到,这里很可能就是他们一直想要寻找的宁波早期盐业遗存。再联系到大榭岛并无卤水和盐矿资源,当时的盐业生产原料肯定取自海洋,那便可以将其定性为海盐业遗存。后来对比国内外的一些盐业遗存,又做了碳14年代和相关遗存的检测与分析,并邀请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家进行多轮研究论证,最后确定这是一处难得的距今4400年至4100年前的史前海盐业遗址,比温州洞头的盐业遗址早了3000多年!

 

  “大榭遗址”二期的遗迹主要发现有盐灶27座、灰坑5个、陶片堆2处、制盐废弃物堆18处。聚落均分布于人工营建的两处土台上,它们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逐渐合拢,总分布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第一个土台是在大榭一期遗存土台的基础上垫土增高堆筑而成,平面局部保存相对较好,盐灶均位于其上,基本仅存灶底部分,相互之间多有叠压,成群分布在三片区域。盐灶结构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一型,发现5座,仅有一个灶眼,在其中一座中还发现了残存的制盐陶盆;另一种为复合型,发现22座,灶坑内排列多个灶眼,最多的达到7个。第二个土台是在生土之上垫土堆筑而成,平面已被破坏,没有发现明确的盐灶,仅有一些烧结面,可能与盐灶相关。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制盐废弃物堆,分布于两个土台的扩展堆积中,其包含物比较单一,可以辨别的器型有陶缸、陶盆、陶支脚等,还有大量红、白、橙、紫色烧土块和白色钙质小结核,其中白色钙质小结核经检测为碳酸钙,初步认为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海水淋滤采自滩涂的盐泥有关。在第一个土台边缘以下的低洼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较大的灰坑,里面的填土为青黄色,与潮间带滩涂的土质土色接近,比较纯净,其分布位置距离当时的潮沟不远,初步推测可能与制盐活动有关。出土遗物有较多陶器和少量石器,以及陆地、海洋动物骨骼。陶器可分为日用器和制盐器两种,其中日用器较少,主要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可以辨别的器型有鼎、豆、罐、盆、盘等,既有比较典型的钱山漾文化特征,又有新的文化因素。出土的制盐陶器数量较多,其中陶缸均为夹砂质地,陶盆则有夹植物和贝壳碎屑两种。经对盐灶附近和制盐废弃物堆中采集的炭屑样品进行碳14测年,考古人员发现,其年代在公元前2400至2100年间。

 

  ■用现代科技探究大榭遗址奥秘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要对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复原当时的环境。

 

  根据环境考古得知,大榭岛距今约9000年前已成为一座海岛;距今约6000年前,大榭岛北部的盆地靠近山麓的狭窄地带成为滨海微咸水沼泽环境。这样的环境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因为缺乏淡水资源和可耕种的土地;距今约4900年前,这里形成淡水环境,此时大榭岛西部的低地和大榭岛北部的盆地内仍然是大面积的淤泥质滩涂,并伴有从西、北侧进入的两条潮沟,其中西侧潮沟可直达大榭遗址附近。在这种环境下,有了淡水、土地等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距今约4800年前,宁绍大陆的古人便驾驶舟船越过海峡,抵达大榭岛居住;距今约4400年前,开始利用聚落周边广阔的含盐量高的滩涂资源刮取盐泥来制盐。

 

  古环境研究与考古发现基本吻合,丰富了我们对于史前社会的认知。

 

  在“大榭遗址”二期遗存土台不同阶段的堆积中,局部常包含有较多白色小颗粒结核,其中含有大量碳酸钙。经氧同位素分析,考古人员发现其析出温度约为37摄氏度,这应该是日晒提浓卤水过程中析出后的碳酸钙沉积而成,是判定相关遗存跟制盐有关的重要证据。出土陶盆残块上的碳酸钙粉末也经历过较高的温度,说明陶盆应该经过某种形式的加热,亦即当时的制盐活动有加热卤水的步骤。这些检测结果,为科学复原当时的海盐制作工艺和流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大榭遗址”二期遗存土台历经多次扩展,其堆积中除了出土较多与制盐活动相关的遗物外,还有大量的人工堆土。通过对采集自盐灶附近的7个堆土样品进行粒度、无机元素地球化学和重矿物分析,并与本岛自然堆积物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这些样品中有5个来自海水通常淹没不到的地方,但是后期受海水影响;另外2个来源于滩涂,这说明当时的制盐活动与海洋密切相关。根据盐业历史文献记载、民族学调查资料与环境考古成果,再结合本地无地下卤水资源,可以认为当时制盐的原料应来自海边滩涂上含盐量高的滩泥,即俗称的“盐泥”,这也说明当时的盐业生产属于海盐业。

 

  ■发现大榭海盐业遗存意义重大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是这次发掘工作小组的组长。他表示,“大榭遗址”是在浙东海岛之上首次进行的大规模科学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两期发掘不仅发现了丰富的遗迹遗物,更重要的是在二期遗存中发现了距今4400年至4100年前相当于钱山漾文化时期的海盐业遗存,这是大榭遗址发掘最为主要的收获。专家一致认为,大榭海盐业遗存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大榭遗址”二期遗存中首次发现了我国沿海地区制作海盐的最早证据。考古过程中不仅揭示出布局较清晰、结构较完整的制盐遗迹,还伴有种类较丰富、要素较齐全的制盐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与英、德、法等国的盐业遗存非常相似,应是我国沿海地区发现的制作海盐的最早遗存。这一发现为探索我国海盐手工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浙东沿海地区的交通、贸易和社会复杂化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实证,奠定了基础。

 

  第二,“大榭遗址”一、二期遗存既有比较典型的良渚文化和钱山漾文化因素,又有新的文化因素注入,展现出新颖的文化特征和鲜明的自身特色。这为构建浙东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序列、完善史前文化谱系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新的视角。

 

  第三,“大榭遗址”位于今天的宁绍平原和舟山群岛之间,地理位置独特,其发现与发掘对深入探讨史前时期海陆之间的环境变迁、人地关系、文化交流和传播、人群迁徙和交往,以及海洋文明特质等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表示,在我国的舟山群岛、香港、珠海等地,以往也有类似的遗物发现,但一直解释为烧烤的炉箅子。这次能在“大榭遗址”证实此类遗物的功能,非常重要。“大榭遗址”的制盐遗存年代已前推到距今4000年以前,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从现有的发现来看,“大榭遗址”发现的盐灶已经多样化,将它们与已经出土的制盐容器作配套性对比,非常有意义。此外,根据大榭遗址的盐业线索,可进一步探讨良渚、钱山漾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盐业贸易的发展。

 

  “大榭遗址”自考古伊始即确立了抢救发掘与保护展示相结合的双赢目标,遗址的后续保护和成果展示工作正在推进之中并已取得初步进展。目前已对保存较好的史前制盐区予以保护性回填,并将原址保护区围护起来,拟建设成小型遗址公园;接下来,有关方面会尽快将大榭遗址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点),并在时机成熟时逐步提升其保护级别,以纳入法制化的保护轨道。

 

  据悉,今年10月大榭岛将举办“大榭遗址”考古成果展,向公众免费开放。此外,大榭开发区管委会还计划建设博物馆,届时“大榭遗址”考古成果将作为该博物馆的重要构成,让社会各界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