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竹刻守护人
2018-04-03 10:18:33 来源:人民日报 已浏览次
嘉定竹刻自明代嘉定三朱创立以来,已有500年历史,每个雕刻家同时也是诗人、书画家,集诗、书、画、雕刻于一体,形成了文人竹刻的传统,这就是嘉定竹刻与其他竹刻的不同之处。
在当代嘉定竹刻的创造中,最值得一说的是王威和张伟忠。
20世纪50年代前后,嘉定竹刻延续悠久的“文人刻竹”传统已经开始衰落。为了恢复、延续这一传统,王威成了一位孤独者。当2006年上海嘉定竹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传来,多年一直潜心创作的王威难掩激动之情。“80年代初,我们一共有6人被嘉定县政府招进来学习、继承竹刻艺术,但6年后最终留下来的却只有我一个。因为竹刻是一门异常艰辛的艺术,所以很多人没有走到最后。”王威说。
尽管只剩下一人,但孤独却可以让人在沉静中磨砺,正因为关起门来独自思索,才让他的技术日渐精湛。他在借鉴传统竹刻刀法的同时,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传统图案相结合,创新技法,追求格调,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陷地刻《抱琴图》插屏、浮雕《醉里挑灯看剑》臂搁、透雕《二乔并读图》笔筒等。这些各具特点的竹刻精品,受到了海内外市场的认可。但仅凭其一人之力,还是难以解决嘉定竹刻失传的危机。1987年,政府决议让嘉定竹刻的传统发扬光大,嘉定历史上第一期竹刻专业培训班终于开班,这一消息吸引了许多竹刻爱好者,而王威从培养竹刻人才着手,担当起了恢复嘉定竹刻传统的重任。
张伟忠就是从培训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嘉定竹刻的传承人。在竹刻工艺部最初的两三年里,王威老师悉心指导,使张伟忠对嘉定竹刻的历史、风格及其艺术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天赋和刻苦,1993年,他所临摹的吴之璠风格的《浮雕布袋和尚》被王世襄先生看中,带到香港艺术馆作为范本讲学,这是他早期学习时期的最大收获。
当一件件精心创作的竹刻作品被同行业界所纷纷拍手称道的时候,他没有停止探索发展的脚步,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嘉定竹刻在表现士大夫们寄情山水、赏菊种竹这一类闲情逸致方面往往得心应手,哪些艺术质感能在表现时代审美趋向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呢?一次,他偶然看到前辈大家徐秉方的留青竹刻,特有的层次感和丰富的表现力使他不能不折服。1992年,他拜徐秉方为师,潜心研究留青竹刻艺术。他不仅灵活掌握了留青竹刻的雕刻技巧,对留青竹刻的审美特性也有了深切的理解,同时尝试将嘉定传统竹刻与留青技艺相互融合,博采众长。近20年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艺术作品。其中2007年10月,作品《香远》被德国柏林国立博物院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嘉定竹刻传承的关键在于竹刻人才的培养”,这是王威、张伟忠两位竹刻传承代表共同深切的感受。这些年来,政府对嘉定竹刻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2005年,嘉定竹刻协会成立,嘉定地区的民间竹刻艺人有了自己的组织,与此相关的各项竹刻活动相继开展起来。(张霖 李靖)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