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被授予“湖北省最美非遗保护中心”称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木雕师傅在向培训学员传授木雕雕刻技艺

 

  国家非遗项目通山木雕、省级非遗项目通山采茶戏,市级非遗项目通山山歌……通山县是文化资源大县,包括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项目7个、市级项目17个、县级项目45个……通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14年3月正式单列之后,政府更加重视,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加强保护队伍建设,不但留住最美乡愁,而且让非遗“融” 入百姓生活。

 

  3月26日,记者从通山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新闻出版局获悉,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湖北省最美非遗保护中心”称号。

 

  非遗之“魂”,“铸”就文化的宝库

 

  细心专注的目光、细腻灵动的手法、细致冷峻的面容……在通山木雕传承基地的工作间,记者见到国家非遗项目通山木雕第5代传承人成希时,他正端坐在雕刻台前,娴熟地运用桌上100多把刀具,认真雕刻着长达3.2米的房屋横梁,上面“耕读渔樵”的图案已有雏形,栩栩如生,犹如让人穿越千年置于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生产之中……

 

  在成希雕刻台的周围,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木雕成品:有建筑雕刻,如龙凤木柱、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等,呈现出古朴典雅、富丽华贵的格调;有家具雕刻,如雕花床、脸盆架、穿衣橱、嫁椅等,作品形象生动,实用而美观;有工艺品雕刻,如人物、九环刀、月牙铲、飞禽、走兽等,件件精雕细刻,形态惟妙惟肖……每一样物件都渗透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件作品都讲述着传承的故事。

 

  “通山木雕,历史悠久,为通山传统民间工艺,有‘木板上的刺绣’之称。据成希家谱记载,通山木雕传承至今已有六代。”说起非遗项目,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谢志兵如数家珍、头头是道:“除了国家非遗项目通山木雕,通山有通山竹雕、通山采茶戏、李闯王传说、通山山鼓等7个省级项目,有通山山歌、通山刺绣、通山神歌、通山门楼文化等17个市级非遗项目。同时,通山还有8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5个市级传承人、78个县级传承人。”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主要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精神:一方面进行抢救式保护,记录老工匠、老艺人的技艺,培养青年传承人,避免人亡技失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注重进行生产性保护。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利用好,保护好的目的是要使文化遗产活起来,发挥其文化价值、教育熏陶功能,让非遗真正步入了寻常百姓家,演绎着时代新生活。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通山县近年来建设了12个传承基地、16个传承团队,其中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1个,同时建有固定的传承展示馆和展示厅。

 

  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每年下乡多达200余天,跑遍了全县各个乡村、各个自然湾,已收集了近1000G的音像资料,2万多张相片,整理的文字资料近40万字,并于2016年正式出版了通山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通山木雕》一书,为通山增添文化魅力,让通山的地域文化大放异彩。

 

  非遗之“美”,“焕”发持久的生命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通山木雕在保护和传承中拥有一套完备的举措,让通山木雕真正“留”住最美乡愁,“融” 入百姓生活。

 

  通山木雕原本在当地有很好的传承发展基础,但在一段时期也出现过传承和发展的“瓶颈期”。当时,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使年轻人滋生“学而无用”思想,传承群体面临困境;同时受到传统传承观念制约,家族式传承垄断、“口传心授”等固化模式造成传承渠道堵塞;且木雕受“市场萎缩”客观因素困扰,导制其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

 

  “不少人认为非遗距离普通大众生活比较遥远,有些人甚至将非遗当做束之高阁的高雅艺术。其实不然,很多非遗文化本身都是源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和原生态生活。”谢志兵介绍,非遗保护和传承需更接地气。换言之,只有让非遗积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让其真正“活”在当下,才能让普通大众尤其年轻人更易接受,也才能更好地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为了打破保护和传承通山木雕的僵局,通山县政府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以人为本、活态传承”为方针的传承人保护措施,投入了60多万元建设场地和开展活动,其中扶持熊氏木雕厂5万元;通山传承基地场地装修、添置设备10万元;装修传承展示厅投入10万多;九宫山非遗展示厅6万元等等,极大地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

 

  通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地处通山县城高速口,约有1000余平方米,分为展示厅、传承厅。展示厅布置了60块展牌,收集作品200余件,配以视频宣传片,展示通山木雕、通山竹雕、杨芳酱油豆豉酿制技艺、剪纸、旗黄膏制作技艺等项目。

 

  “传承,离不开人才培养。比如通山木雕,从2016年开始,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制定了传承人培训计划,聘请熊应华、成希等传承人常年在基地带徒授艺。前后又举办了6期技艺提升班,共培训86人次。”谢志兵告诉记者。

 

  武汉园博园、湘鄂赣皖非遗联展、长江流域非遗展……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还带着传承人和他们的作品,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展览展示活动,赢得了市场上一片叫好声。去年,成希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被评为“新生代手艺之星”,大大提高了通山木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非遗之“力”,“暖”了百姓的生活

 

  通山县大力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让传承人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得到传承和保护,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6年,海南有位游客在九宫山展示厅展示活动中和通山木雕相关传承人谈妥了一个800多万元仿古木雕建筑业务。2017年,湖北金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需要建设展示馆,在通山非遗保护中心的建议下,他们用通山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建设展示馆,整个项目有30多万元的木雕业务。

 

  “在一次精准扶贫工作中,我发现有个家庭,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出走,十五岁辍学在家的小伙子跟着80多岁的奶奶生活,生活极为困难。经过沟通后,把小伙带到木雕基地从师成希学习木雕。”谢志兵介绍,今年保护中心打算与县扶贫办合作,在全县范围内的贫困村贫困户中再招收50到100名学徒,进行集中培训,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去年基地的学徒每人差不多都有6万元的收入。

 

  传统工艺的振兴离不开传承人才的培养,更是精准扶贫的国策的有效体现。通山有个整体搬迁进城的家庭,男主人姓徐,靠跑摩托车营生,老婆闲赋在家带3个小孩,经常到菜市场捡别人丢的烂菜剩菜过日子。非遗保护中心得知后,把他家的大儿子领到基地学习木雕。通过两年学习,现在他儿子每年收入5万多元,极大地改善了他们家庭生活。

 

  “通山木雕传承保护行动”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被评为第一批和第二批“湖北省十佳非遗保护行动”。

 

  “非遗”保护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非遗保护中心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争取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为宣传通山的非遗工作,通山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新闻出版局与通山电视台合作创办了以通山“山歌、山鼓、神歌”等民俗文艺为主的“乡土艺苑”栏目,使通山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地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参与的热情。在许多乡村,大家自发组织各种民俗文艺团队。到目前为止,全县范围内的文艺团队多达180多个,几乎遍布各个自然村,使通山山歌、山鼓等非遗项目响彻山谷……

 

  非遗文化属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财富,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让非遗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保鲜,绽放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市场中“活”得更持久,在百姓生活中“融”得更到位,这就是最美的非遗保护中心。

 

  来源:咸宁日报 全媒体记者:刘玉关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