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马、陶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

 

  明器

 

  1974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

 

  陶俑高度一为188.57厘米、一为190厘米,陶马长215厘米、通首高163厘米

 

  除1974年以来相继发现的一、二、三号3个秦兵马俑坑外,还有尚未建成的四号坑。根据已发掘的部分资料推算,3个兵马俑坑总共约有兵马俑8000余件,其中战车130余乘,架车的陶马500余匹,骑兵的鞍马110多匹,各类武士俑7000余件。陶俑、陶马的大小犹如真人真马。3个俑坑埋藏的大量战车、骑兵和步兵俑,是秦国庞大军队的缩影。秦始皇即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力量,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兼并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此陶俑头戴单版长冠, 上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足登方口齐头履,右手半握,原本握有长柄兵器,左手自然下垂, 神情威严地立于长方形踏板上, 是典型的秦代中下级军吏俑的形象。整件作品气宇轩昂,使人仿佛感受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壮举。秦王嬴政即位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其陵墓。全国统一前,修陵人大都来自秦国本土,主要是关中地区的秦人。统一六国后,修陵人则是从全国各地征调,其中有很多是被秦国灭亡的东方六国的工匠。这些工匠心怀国破家亡之恨,把制作烧造陶俑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一种苦役,于是就出现了不少形似而神不足的塑像。但成功的秦俑塑像毕竟是多数,特别是各级军吏俑形象逼真,个性鲜明,堪称秦代艺术的代表作品。

 

  此马作伫立状,昂首挺胸,四腿如柱,双耳前倾,目圆似铃,显得机警沉稳,神骏欲驰。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马有两种役使方式,一种是用作挽拽战车的,即车马,另一种是披有鞍鞯、用作骑乘的,即乘马。此马当属前者。

 

  秦人素以擅长驾车养马而闻名。其祖先造父以善驾车著称,徐偃王发动叛乱时,他为周穆王驾车以解救叛乱。非子善养马,周孝王时在汧渭负责养马事宜,使马的数量增长很快。战国时期,秦国养马业发展迅速,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养马场—厩苑,并且建立了军中评比的制度。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秦律杂抄》规定,乘马到军中考核时,被评为下等的,连厩苑所在的县令、丞、司马都要受到惩罚;车马的行动迟缓,体形瘦弱,劳役不佳,被评为下等的,负责厩苑的官吏和县令、丞、佐、史也要受到惩罚。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