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隋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颈部有凹弦纹三周。盘口,单颈,双腹相联,肩部左右两侧各塑一修长的龙形柄,龙首探入瓶口内,似在贪婪地吸吮瓶中的玉液琼浆。白胎白釉,胎质纯净细腻,釉色光亮温润,上有细小裂纹。

 

  高岭土(瓷土)含铁量较高,经过1300℃高温只能烧成青瓷器,经过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即能烧制成白瓷。中国在北齐时已开始烧制白瓷,但当时烧成的白瓷普遍泛青,说明含铁量偏高,烧制温度偏低,烧制工艺还不够成熟。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见白中泛青现象。

 

  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有一件白釉龙柄联腹壶,形制与这件双龙柄联腹瓶几无二致,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并”,所以人们以“传瓶”称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巨大发展,制瓷工艺技术大大进步,具体表现在对胎、釉的选择与配方的提高上,这促使了白釉瓷器在北朝晚期的产生。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凉州刺史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白瓷碗、杯和长颈瓶可作为代表。这些瓷器胎质和釉色均呈乳白色,但在某些釉层中略见泛青,仍保留着青瓷的痕迹,这是早期白釉瓷的特征。隋唐以后,白瓷的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色调日趋稳定,器形更加精巧秀丽,成为深受上层社会喜爱的日用器。(撰文:赵永)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