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设与创新”馆长论坛成功举办
2018-03-22 13:24:26 作者:舒丽丽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已浏览次
自2017年11月29日湘博新馆落成开放,试运行三个月之后,为更好地总结博物馆建设经验,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的支持下,湖南省博物馆于2018年3月9日至11日成功主办“博物馆建设与创新”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福建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台湾震旦博物馆、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等境内外近40家博物馆馆长、专家近60人齐聚新湘博,共襄盛会,分享各大博物馆在建设与创新方面的经验与成果。论坛共收到相关学术论文及提要近30篇。
有序组织与会代表参观完新馆陈列展览之后,湖南省博物馆段晓明馆长首先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与实践”为题,介绍了新湘博在工程建设、功能设计、场馆规划,展陈体系构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情况。
湖南省博物馆自2009年正式启动实施第二期馆舍改扩建工程以来,筹备加建设历尽艰辛,十年磨剑,五年施工,迎来了湘博的再度全新起航。新湘博建筑总面积9.1万平方米,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博物馆的目标出发,充分满足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文物典藏、宣传教育及观众服务、文创产品等五方面基本功能。
段晓明馆长就湘博新馆建设理念指出:需求先行是决定博物馆设计成败的关键,新馆建设将博物馆工艺设计理念贯穿到整个建设过程中。新湘博以“鼎盛洞庭”为设计源泉,鼎作为国之重器,金属大屋顶寓意着洞庭之水凝固成鼎的形象,昭示着国家和地方的繁荣昌盛。新湘博建设立足专业,借鉴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的经验,秉持需求引导设计的理念,坚持一体化、人性化和精细化设计,致力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而新馆陈列展览水平是检验博物馆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核心手段。
湘博新馆展览面积2.7万平方米,由两大基本陈列、三大专题馆、儿童教育体验中心、两个特别展览构成全新的展陈体系。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重点展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近千件,讲述2000多年前汉代社会状况及当时文明所达到的高度。重点展示光亮如新的漆器、绚丽多彩的服饰、内容珍秘的简帛文献、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尸等大量珍贵而娇脆的文物珍品,在展出时充分考虑文物科技保护力度,并且合理运用新科技手段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基本陈列“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突出省博作为区域大型历史博物馆定位,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物来全面展示不同时期“湖南人”的家园、族群和生产、生活、文化艺术成就等,揭示湖湘区域文明的独特性及精神内核,勾勒湖湘社会演变发展的重要历程。专题馆是基本陈列的重要补充,对于基本陈列中没有展出而又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的文物,按主题分类精选进行策划推出。
儿童教育体验中心旨在打造符合儿童成长规律、认知习惯、实践能力的感官体验中心。特别展览是博物馆新视野与新发展宗旨的体现,作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既承担着对外集中宣传展示湖湘文明的使命,也承担着促进国内不同区域文明交流互动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任。新馆向观众呈现两大原创特展,即以全球视野研究整合国内外相关文物,展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时代的文明成就,一是“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带领观众重温一个奠定中华传统文化根基的时代;二是“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带领观众领略中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与交融。
湘博新馆备受行业与观众青睐与瞩目,开馆三个月接待观众数超过110万人次。
“博物馆建设与创新”馆长论坛共计14位馆长、专家作了主旨发言,发言者分别就三类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专业分享。
一类重点以本馆为例,谈博物馆创新的理念与实践。主要有福建博物院吴志跃、海南省博物馆陈江、吉林省博物院李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柳扬、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许晓东等馆长及专家。其中,陈江、柳扬两位重点分享了陈列展览策划与实践方面的创新。陈江馆长梳理了海南省博物馆的二期扩建及一期改陈,介绍了其博物馆的展陈体系,总结地方博物馆的建设与创新,尤其在基本陈列体例上,更应注重个性化,致力于彰显区域文化特色。柳扬博士则分享了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中国末代王朝的威势与华美”展览的策划与实践。该展览携手享誉世界的舞台艺术大师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设计前卫,是集灯光、色彩、音响和气味于一体,融视觉、听觉和嗅觉于一体的全方位新体验式的展览。展览以两百多件展品,表现清代鼎盛时期的帝国威势及辉煌艺术。
吴志跃院长则从综合层面梳理了近年来福建博物院在管理上不断激发创新热情,开拓创新思维,在创新策划展览、创新服务品牌、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这些创新使福建博物院在服务公众的内容、形式、方式等方面,提供更为人性化、更具服务意识、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并深入公众日常生产生活。
李刚和许晓东两位分别从博物馆的传播手段和方式、高校博物馆的定位与运行两大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李刚院长介绍了吉林省博物院的具体做法:打造全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突破博物馆阵地展览的限制,以“互联网+”为载体,延伸全省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链条;探索博物馆社会教育新模式,开拓“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活动进校园”“‘黑土地上不屈的忠魂’宣讲活动入军营”等;深入促进馆际交流合作,把藏品与研究以展示、宣传的形式更好地推广到全国各地。许晓东副馆长重点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成立、建设、运营、收藏、陈列展览、观众服务等相关情况,探讨了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发展之路。她认为文物馆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研究力量优势,与相关院系展开合作研究,要融入大学教育。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当地藏家收藏优势,策划展览,促进地域文化研究,并且带动藏家捐赠,丰富馆藏,从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影响。文物馆的发展还要积极与内地合作,既要“引进来”,比如举办“博物馆培训工作坊”,邀请博物馆同仁策划展览,又要“走出去”,比如与内地开展相关项目合作研究、到欧美举办展览等。
另一类则就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看法。其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董长军馆长主要从博物馆应该加强军事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存在挑战,以及应该如何促进传播军事文化三大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历史博物馆胡江馆长介绍国外一些重点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并结合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历程,梳理了博物馆的传统功能(收藏保管、鉴定研究、陈列教育)、转型发展(高新科技、城市引擎、社会互动)、未来意义(国家意志、世界价值、人类命运),并从建筑的改造与分馆的建设、功能的拓展与展陈的创新、科技的导入与经营的追求等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博物馆建设与创新的新举措。
浙江省博物馆陈浩馆长通过梳理博物馆的发展起源、国内外重点博物馆的建设,如以卢浮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博物馆的个性化追求,以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中国博物馆个性化实践,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博物馆发展之路;指出博物馆类型的多样化趋势为博物馆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就如何实现浙江省博物馆的个性化,提出在明确性质和定位的前提下,要重点开展博物馆学术研究,开展区域历史文化研究、藏品和展陈体系的构建、打造陈列教育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品牌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震旦博物馆董事张临生重点介绍了震旦博物馆的建设、宗旨、展陈、人文推广、教育推广、公众服务等情况,并分享了国外著名博物馆的场馆设计、展品、活动策划、行销手段、说明牌、服务手段等内容。他指出,文物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博物馆间文物的交流展览,会促进彼此的观摩与成长。博物馆的成长要扩大参与面,吸引各年龄层观众群,还指出博物馆的创新,可以更多采用营销手段,比如电影营销城市,也可以营销博物馆,不要排斥与影视界的合作。博物馆不能以知识的傲慢示人,而要以服务的态度面对观众。
再一类则就中国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瓶颈与困惑进行了探讨,主要分享了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建设拓展、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与展示利用、综合管理与运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等相关问题。
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程武彦馆长分析弃旧建新的三大原因是基于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同时也为满足博物馆的内在功能需求,也是城市新中心建设的需要。针对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梳理原址扩建、搬迁新建与部分功能外迁——总分馆的三大拓展方式,指出决定拓展方式的关键因素是国家规范与行业建议,重点介绍了博物馆的容积率,建议将博物馆容积率控制在0.33以内,并指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拓展之路将结合特殊的城市形态——多中心组团结构,致力于守住原址、向城市不同区域进行拓展,采用1+6的总分馆模式。
内蒙古博物院陈永志院长认为当前博物馆展示利用考古文物断流,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展示利用率低;博物馆可展示利用的文物极度不平衡,文物资源亟待整合;特色博物馆建设体系缺环,如缺少展示主体民族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文物遗址类博物馆建设力度不够,知名文物遗址展示利用率不高。他提出解决办法:建议国家改变考古发掘机构与博物馆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文物考古研究机构纳入博物馆管理体系,将地方文物考古管理机构并入地方博物馆;整合文物资源,发挥博物馆联盟的作用;筹建“蒙古族专题博物馆”;加快国家遗址类博物馆的建设速度。
天津博物馆陈卓馆长认为应该改变博物馆办馆理念,解决博物馆如何将“文化殿堂”变成“文化课堂”,应摒弃说教式的办馆理念,加强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他指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藏品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各博物馆的办馆方针、展陈策划理念,应该强调文物组合,加强研究文物在整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意义;要思考博物馆文物来源的问题,既要扩充来源,也要下内功,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并提出要培养复合型的博物馆人才;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阵地,推出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走出去”拓展教育;要进一步思考博物馆的智慧化、文创产品开发、劳务用工、项目预算等等诸多方面。
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重点探讨了新时代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指出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博物馆发展的阶段性,认为中国博物馆业已进入个性与特色的时代,进入品质与均衡的时代,进入互联网与“智慧”的时代,进入文物及其产品“活起来”的时代。就博物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指出要让可移动文物讲好中华传统和地域文明的故事,要进行文物组合,构建新的故事。指出虚拟展示的必要性,并且提出非遗在博物馆活起来、美起来也非常重要,还提出要转换观念,让不可移动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重要资源和藏品,尤其是虚拟展示素材。他还指出文创产品是展览的重要延伸,要拓展范畴,让文创产品丰富人们的美好生活,同时要扩大博物馆的传播能力。
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新湘博展陈体系主策划李建毛作论坛学术总结。他指出,创新是时代旋律,也是博物馆建设的精神,论坛发言充分展现了各博物馆在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对博物馆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一些创新性理念、手段和方式也给博物馆人深刻触动,并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博物馆发展应该具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