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博物馆享受政策福利 促进博物馆多样化发展

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好时期,博物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从不同方面给出了建议。

“博物馆免费开放10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通知》至今已经10年了,全国近九成的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也认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政策,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力举措。10年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公众参观数量大幅提高,目前,全国博物馆年接待观众已达9亿人次。

“对每一家博物馆而言,这10年的发展也直接促进了系统内部在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行政管理、文创产品开发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博物馆展览水平和社会宣传教育的功能,同时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不断增多。在向国外推出展览或引进国外展览的过程中,博物馆在国内国际的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马萧林说。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873家,其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有4246家,占到博物馆总量的87.1%.

“博物馆免费开放方面,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发展可谓独树一帜。”马萧林说。

与此同时,马萧林也谈到,免费开放的背后,同样也存在一些有待改善和提升的环节或问题,比如少部分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之后,对提供更好的展览动力略显不足。

对此,马萧林建议,今后应加强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绩效考评,督促提升其展陈水平,提高博物馆人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热情。河南博物院也将在博物馆智慧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展陈水平的同时,开发更多优质的文创产品,让观众可以通过使用、欣赏文创产品来进一步增加对文物的认知和了解。

据雷鸣强介绍,目前湖南有64家博物馆纪念馆在实行自行免费或低票价开放,这些新建、扩改建并对外开放的公益性博物馆,完全是靠市、县级财政投入得以免费开放的,导致原本不富裕的市、县级财政压力极大。特别是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投入大,运行困难。同时,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新建和改扩建完成的公益性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还将不断增加,会有更多自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面临日常运行资金相当短缺的困境。

马萧林、雷鸣强均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经费补助力度和补助范围,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级别的博物馆针对性地加大投入,促使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做得更好。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则认为,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红利不应把非国有博物馆排除在外,这明显违背“公平对待”精神。他建议,国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将具有明显示范带动效应的、公益性突出的非国有博物馆,尝试实行免费开放政策,逐步纳入国家财政补贴名单,真正体现财政政策公平对待、扶持引导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关注点在小微博物馆发展建设。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希望国家也重视小微博物馆的发展。

小微型博物馆(多为收藏家或私企承办)在许多发达国家发育完善,成为当地城市文化特色的一大亮点。由于其占地面积小,展品内容灵活,生存发育容易普及,因而在城市中呈现出别致有序的和谐亮点,对展示地方文化魅力,推动旅游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吉平说,我国《博物馆条例》颁布以后,国家出台了《关于贯彻执行<博物馆条例>的实施意见》,其中要求,各类博物馆馆舍面积“一般不低于400平方米”。仅此一项规定,就大大地限制了小微博物馆的发展。

吉平认为,对小微博物馆应实行有别于中、大型博物馆的特殊管理规定和要求,让小微博物馆进入社区、进入游客多且集中的商业街区,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形象。对小微博物馆的展品数量种类、内部管理、展馆面积风格等方面,实行“一馆一策”的灵活管理方式,淡化对博物馆展陈品必须都是文物的要求,容许将“老工艺品”“具有时代痕迹的传世品”以及“民俗、民族工艺品”计入展品范围。完善对小微博物馆的扶持政策,取消以馆舍面积为依据的补助标准,重视展馆的社会效益、公益效应和文化效果,让扶持政策成为引导小微博物馆良性发展的驱动力,更好地为城市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徐秀丽)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