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医生”:心怀敬畏留住历史痕迹
2018-03-15 11:20:55 作者:张远 党田野 来源:中新社西安 已浏览次
“对我而言,多年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意义非凡,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58岁的罗黎如是说。在他看来,能与文物打一辈子交道是此生幸事。
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在被誉为“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隐匿”着包括“书画”“金属”“陶瓷”等不同类别的数十个文物修复室,如同一个庞大的“文物医院”。
在“书卷气”浓厚的书画修复室,修复师邵永梅全神贯注地为一幅清代书画进行“清创手术”。她与这些残破的古代书画已相伴六载。一侧的白板上写着最近一次的书画修复方案,上面记录着“保护技术路线”“装裱格式、色系”等工作。
“为了防止书画滋生霉斑或掉色,修复室的温度、湿度、光照必须保持稳定。”邵永梅说,修复一幅书画作品大约要经历数十道工序,每一步都得按部就班。不同文物的修复时长不定,短则两三个月,长则需要数年。
每日工作伴随的嘈杂电磨声,让金属文物修复师马腾飞非常向往安静的生活。“干我们这个工作,巴不得每天回家都扎到书堆里,就为图个清静。”马腾飞笑称,翻看各种历史文物书籍不仅是爱好,同时也是提高文物修复技艺的“秘籍”。
金属文物修复工作相对复杂,根据不同文物的属性和状态,修复时需运用锤、钳、锉、刷、钻等“十八般武器”;给文物“祛斑、除皱”,尽管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日益成熟,但在文物修复师看来,自己的双手更值得信任。
在陶瓷文物修复室中,修复师程蓓正用工具不断打磨刚刚修补过的瓷盘。她身旁不远处残破的三彩马俑,将会在文物修复师手中恢复“风采”。
打磨、上色等工序被程蓓完成得有条不紊,从容的背后是她练习数年的付出。“陶瓷修复工作很细腻,所谓‘七分打磨,三分作色’。”程蓓说,为了完美还原文物的神韵,回家后一有时间便练习雕塑,找找感觉。
今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罗黎在此工作的第31个年头,至今已修复过数百个文物。“我们做文物修复本身是非常矛盾的,因为它既要‘修旧如旧’,又要带有可辨识性。”罗黎说,如何让专业人员能够识别出文物的修复痕迹,同时又让观众看不出来,是每次文物修复时都会遇到的“纠结点”。
对于文物修复工作,罗黎心存忧虑:“文物修复需要大量人才,可实际上能够专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学校和机构并不多。从对历史负责的角度来讲,把这项工作做好,意义重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