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过年风俗之天公生
闽台民间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其故事出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 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这一天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一旦倒了,不尊敬天公,恐遭天责。要将洗脸水倒于尿桶、尿缸、厕所(不露天的);当天露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外面;小孩不可在露天场所小便,否则是对天公不恭,天公必责;妇女内长短裤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阴阳相冲,必遭天责;大小便桶当天不可到池塘洗涤;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祭拜天公的时间约从正月初九这一天的子时,也就是凌晨十一点至一点之间开始,一直到隔天清晨七点前都可以,由於玉皇大帝是中国民间身份最大的神明,所以人们觉得他是至高无上,祭拜前全家必须要斋戒沐浴,祭拜时由家中的长者先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再依长幼顺序分别上香。
祭拜天公必须非常隆重,供品也必较讲究,顶桌主要以清素斋品为主,下桌摆的五牲荤食是献给天宫的部属神明。而顶桌除了斋品外,还要鲜花、蜡烛各一对。并且还要以红龟粿、发粿来敬奉。因为红龟粿代表吉祥,而上头的龟甲图案表示长寿,来说明天公有保育万物之德,必须长长久久,地位远超人类祖先。
至于献给天公的银纸钱则是需要用特别制作的『天公金』,来代表人们对天公崇高的敬意。
节日小禁忌
由于民间非常重视祭拜天公,所以这一天都有一些不可触犯禁忌。如不可曝晒女性内裤、不可以随便倾倒便桶、口出秽言…等等,以免亵渎崇高的玉皇大帝。
闽台年俗--敬天公
汉族的敬天思想是非常突出的,认为天乃宇宙的主宰者,对万物具有强大的统治力、正是基于这种观念,皇帝被称为"天子".天子也必须顺应天意,如果违反了,就丧失天命,就会有一位真命天子来取代他。
无形的"天"同时也被具体化了,称为玉皇大帝,俗称天公。每年的正月初九为天公生日。"天公生"是闽台民间一个极为隆重的节日 .年初七就开始制米龟、圆、“牵”,蒸发粿、甜粿、咸粿。初八晚上,暮色初合,便当"天"摆上八仙桌。没有庭院的,则摆在窗口边 .随后摆上十二碗干鲜水果,十二碗素菜,以及蒸好的米龟、?@、面干等。也有些人家供荤菜,那就要双份的五牲,十分隆重。
敬天公的大红烛是新的,香炉是专用的,烧的纸钱也是特制的"天公金"."天公金"较一般纸钱大,正方形,刷金箔,而且必须折成金元宝的样子。
当所有的供品都摆好后,一家人便开始点香拜夭公。连抱在怀中的婴儿也不能免。往往由母亲抱着,把点着的香塞在孩子手中,象征性地拜几拜。当母亲的,口中还要念念有词,祈祷孩子平安长大 .一家人中若有一人外出,也得由弟妹或配偶替他(她)上香。到了深夜11时,子时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开始烧"天公金",燃放鞭炮。
正月初九“天公生”
中国的传统易理,对数目字的认识,是以一到九为实数;以一为阳数之始,以九为原始之。
在道教,玉皇天尊被认为是天界的大罗天界的主宰,尊贵非凡,因此,以象征“始”和“终”的日子作为其神诞。
同时,卦象中“一”和“九”,象征了人间必需的“水”和“火”。
闽南风俗,对“天公生”的注重,比之庆祝新年元旦有过之而无不及。
传说:
闽南人流传的一则传说把“天公生”看得比新年重要,并且对传说内容作了解释。传说中,在唐朝,黄巢的军队曾在新年间从北方到南方(也有人说是宋朝杨宗保,又有人说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总之,是传说!),北方军队在遇到服饰与语言不同的福建居民时,由于听到这些居民自称是“狼”(闽南音“人”的读音),而大开杀戒。面对北方强兵的福建居民,只好纷纷逃到甘蔗园内躲避。一直到北兵弄清楚是怎回事,停止了杀戮。南方的福建人才走出蔗园。
据说,侥幸仅存的福建人便把走出蔗园的日子,即正月初九日,用来补过新年,形成了后来的风俗。在初八晚过后,初九的子时,即是祭神时间。这时,信仰天公的家庭都会准备祭品拜天公。讲究仪式的家庭,会在户外或在户内院子里选择一处没有遮拦、可以直对天际的空间,用两张桌子重叠成高坛,又在两侧各放一枝甘蔗,以便朝望天空祭神。祭神的甘蔗须带叶,以征节节上升甜节节和开枝散叶。
天公诞虽然是一个宗教节日。但是,和天公诞有关的传说,却反映了积极的反战思想,强调不同语言文化沟通的重要。
我们当然不必把传说当真,但是,历史上汉族从东晋朝至唐朝大规模移入福建时,的确和当地人产生过矛盾;当时的汉兵把他族平民(或甚至以“狼”为图腾的少数部落)当成畜 生的杀戮行为,的确可能发生过,当然也是违反上天好生之德。
过去的史实,可能会演化成为传说,传说背后有些事实的根据。
这则传说,警惕我们,战争的可怕与平民的无辜。它也说明,族与族,以及人与人互相接受才能止杀;为了和平,人们主动深入了对方和沟通是很重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