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赶二十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蒙古族里,岁时的时候需要礼仪上的文化也是比较有讲究,而这些也在节日上的礼仪也是存在了很多讲究规矩,而这些也正是蒙古族人们所拥有的一种礼仪的文化,对此蒙古族礼仪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蒙古族人们对待礼仪的文化

 

  蒙古族的岁时节俗礼仪

 

  蒙古族的岁时节俗主要有“白节”、“那达慕”、千灯节等。蒙古族人民把春节称作“白节”。农历正月在蒙语中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蒙古民族最崇尚的是白色,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很详细的描绘。现代蒙古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是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依次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蒙古族人民笃信喇嘛教,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这天举行的千灯节是为了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辰。这天各寺庙都要举行法会,喇嘛们诵经讲法,并点燃千佛灯;百姓们在自家佛像前点灯到第二天清晨。第二天大早男女青年和孩子们到各家去索取奶豆腐和饭团,称作“赶二十五”。

 

  “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达慕”一般在七、八月份举办,为期五至七天。那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那达慕”上要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如今的“那达慕”还增加了各种文艺演出、物资交流等许多新的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蒙古族的主要礼仪有哪些

 

  见到蒙古包前挂有红布条或缚有绳子时,表明家中有病人或产妇,来访者不应进门。到蒙古族人家做客,不要自己动手,应等候主人招待。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要从火盆上跨过去,也不要在火盆上烤脚、鞋、袜、裤子等,否则等于侮辱灶神。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待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蒙古族人大多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历史上蒙古族人不爱吃米饭、青菜以及糖、醋和过辣或带汤汁的菜,也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猪肉。蒙古族人尊敬长者,接受长者赠送的礼物时必须屈身或跪下一条腿,不能单手站着接。进入蒙古包前,要

 

  将马鞭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做是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时也要走原来的路线。

 

  蒙古族的礼仪有哪些禁忌

 

  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

 

  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

 

  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

 

  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