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博馆举办第十七期道德讲堂暨文明旅游主题活动

      人间三月芳菲尽,山寺春花始盛开,正值狗年新春“双节”收尾之际,为实施陕西厚德“德润”法博工程,进一步提升全馆干部职工文明旅游意识,大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文物旅游氛围。
 
(法博馆第十七期道德讲堂听一次宣讲)
 
      3月9日,法门寺博物馆联合扶风县审计局齐聚一堂,在2号楼三楼会议厅开展第17期道德讲堂活动,讲堂活动以“恪守公德 文明旅游 快乐出行”为主题,旨在传递文明旅游道德理念,践行文明礼仪,示范文明行为。倡议干部职工在国内外旅游的时候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文物古迹,努力避免出现不文明旅游行为,以良好的言谈举止展现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本次讲堂按照传统的“唱一首歌曲、看一部微电影、听一次主题宣讲、诵一段经典、做一番点评、送一份寄语”六个环节展开。讲堂活动让现场观众深刻领会了文明旅游与礼仪道德的本质要义,成为提升自身修养内涵的宝贵一课。陕西历史博物馆职工代表、扶风县杏林村委会成员观摩活动,扶风县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杨林生、中央文明办精神文明报驻陕西记者站站长王平、记者安莉莉参加,讲堂由扶风县审计局经责局副局长卜明华担任主讲,邀请扶风县文明办曹晓妮主持,与会100多人一起乐享文明道德洗礼。
 
(法博馆第十七期道德讲堂唱一首歌曲)
 
      法博馆党支部书记李新玲说:“利用道德讲堂这一教育平台的积极作用,传播文明旅游理念,普及文明旅游知识;倡导文物旅游从业人员尽义务、讲奉献、树形象,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共同形成文明和谐的旅游大环境。”
 
(法博馆第十七期道德讲堂看一部道德短片)
 
        首先,主持人开场白阐明了举办文明旅游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随后,现场全体人员聆听《手心里的温柔》歌曲;在看短片环节,围绕主题,大家共同观看《风景双子座》微电影,播出的文明志愿者默默做奉献和不良游客在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带来的后果,直击观众的内心;在宣讲环节,由扶风县审计局经济责任局副局长卜明华做《全社会进一步贯彻落实文明旅游工作的重要性》的专题讲座,向大家倡导文明旅游的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文明旅游的重要性,理解不文明行为带来的危害,增强民众抵制不文明行为的自觉性。接着,在诵读环节,陕西历史博物馆职工代表为大家宣读学习了《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文明出游的礼仪常识,强化对文明旅游的认识,提高文明旅游意识,让大家遵守《公约》、《指南》,做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游客,让文明旅游与我们同行,树立国人的良好形象,现场听众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全方位的了解了文明旅游知识,同时,作为法门寺景区的主人,应该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带头爱护环境,提升自我素质,争做文明人;活动最后,“送吉祥”环节,由扶风县宣传部副部长杨林生、法博馆馆长姜捷共同为现场与会人员通过赠送《文明旅游公约》、《文明旅游指南》寄语卡,号召大家自觉践行文明行为公约和文明行为指南,共同构建浓厚道德氛围。
 
(法博馆第十七期道德讲堂诵一段经典)
 
      文明是一种品质,一种习惯,一种受人尊敬、推崇的行为,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律意识,做好文明旅游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观摩活动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周姝说:“让旅游与文明同行,做一个为美景增色的人,今天的讲堂活动,很有意义,使大家受到了教育”。
 
(法博馆第十七期道德讲堂做一番点评)
 
      观摩活动的扶风县杏林村委会支书刘升满说:“今天参加这个活动,不仅让我和同事们感觉到这个道德讲堂内容丰富生动,有事例、有理论,形式很新颖,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文明旅游”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希望能去我们那里开展一次活动”。
 
 
(法博馆第十七期道德讲堂送一份道德寄语卡)
      
      扶风县审计局王存祥局长说:“此次道德讲堂给我们审计干部职工上了一节思想品德课,让大家感受到了恪守公德,文明出行的魅力,它让生活变得美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
 
      扶风县宣传部副部长杨林生说:“今天举办这个道德讲堂,这是一堂生动实际的文明旅游教育课,法博馆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在构建和维护良好旅游环境方面履行了应尽的义务。”
 
 (法博馆第十七期道德讲堂会议现场)
 
      据悉:法博馆作为全国文明单位,一直注重单位内涵建设,将开展干部职工基本道德建设纳入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单位内部逐步形成了长好心、做好人的良好氛围。此次讲堂,联合当地文明单位共同举办活动,进一步扩大道德讲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法博馆用实际行动落实文明旅游工作,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活动之一,对发挥文物旅游行业促进文明旅游素质提升,促进法博馆文明程度和美誉度提升起到积极作用。(曹光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