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借申遗东风创保护新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良渚古城遗址 曾新民摄

 

  近日,经国务院审批,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面积42平方公里,保护规划区111平方公里。遗址区内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物证。

 

  近年来,浙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工作,积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扎实推进整体、科学保护,探索出了一条管理与治理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历史与现代相包容的大遗址保护新路。

 

  创新遗址保护思路

 

  一直以来,遗产保护主要由文物部门负责。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省改变了遗产保护由文物部门单打独斗的保护局面,各级政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多方合力共抓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工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框架和“条”抓“块”保、五级联动的保护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体制上,组建了规格为正区(副厅)级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文物管理局、规划建设局、文化产业局、遗产管理局5个职能部门和良渚博物院、遗产监测中心、良渚遗址管理所、杭州大观山果园、杭州美丽洲实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事业单位,分别承担宣传展示、价值研究、遗产监测、保护管理、文物执法、遗产申报、产业引导、国土规划、资金筹措等职能,形成了协调统一、分工明确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

 

  机制上,省、市、区分别成立主要领导挂帅的良渚遗址保护、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处理重大问题;抽调人员成立良渚遗址申遗和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建设指挥部,整合力量、靠前指挥;遗址所在镇街、村社根据管委会的工作要求,实行任务包干、网格管理制度,形成梯度传导、各司其职的指挥和执行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遗址保护成效,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杭州还专门制订了《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将国家文物局的工作要求和《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有关内容写进地方性法规,增强遗产保护管理力度;依据《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定》《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规》《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展示规划》等10多个系列规划。“如此一来,能够更加深入地推动遗址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对接融合,助力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衔接、多规合一、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体系,增强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推动良渚遗址保护管理走上依法治理的良性轨道。”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鼓足持续发展后劲

 

  该负责人还表示,要牢固树立“钱人统筹”理念,努力破解遗址保护“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两大关键性难题,才能为遗址的传承发展注入后劲和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今我们的遗址保护资金来源主要有4种渠道,分别是财政专项经费,区委、区政府建立的专门用于反哺文物保护的土地出让金,招商引资以及社会捐助。目前累计筹得的保护资金已达到30亿元,用于石矿关停、国道改道、搬迁安置、环境整治、遗产展示等大遗址保护项目支出。”

 

  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充分尊重遗址所在地原住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确立“区别对待、迁留适宜”的安置政策。对于遗址内叠压在遗址本体上、危及遗址安全的农居、企业,通过以地换地、异地转移的方式有序外迁,减少人类活动对遗产景观造成的次生灾害;对于一般保护区的农居进行引导和整治,通过协调建筑风格、控制建筑高度、美化村容村貌等方式,改善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

 

  除此之外,杭州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每年安排1000万元预算对因文物保护受到损失的农民、村集体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补偿;开展遗址区内村社文物保护工作实绩考核,采取以奖代补、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遗址所在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和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增强原住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原住民保护遗址、支持申遗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发性。

 

  “遗址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申遗更是一个漫长的征程。”良渚遗址管理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向国家文物局递交申报材料,到如今正式被推荐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已经过去两年多,其间,良渚古城遗址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这一成绩与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注重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国际化的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圣地”公园、良渚五星级度假村、“良渚不夜城”“良渚风情街”、良渚生态森林公园、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水上乐园……今天的良渚文化村,休闲氛围浓厚。周末带着一家老小来游玩的嘉兴游客张国胜表示,这里能感受到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放松和休闲,是一处理想的休闲场所。

 

  在遗址区外,当地还建成了以文创、工业为特色的梦栖小镇,以及涵盖国家4A级旅游景区良渚博物院的美丽洲公园。“我们注重良渚文化基因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传承导入,以文创和旅游为主要产业,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产业活力的美丽城镇。借势遗产保护培育以文化创意、规划设计为主体的零污染产业,与遗址环境相得益彰、和谐共存。”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为加快申遗进程,遗址区在内部积极治理环境,为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对古城内5000多亩农田进行土地流转,恢复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业,引进新型农业、观光农业、大地景观等新型产业,通过倡导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产业发展与遗产景观深度融合。

 

  为弘扬传统文化,助推良渚古城遗址品牌“走出去”,当地还专门搭建了一展、一会、一营、一教材4个宣传教育平台。“一展”是指良渚文明展,由良渚博物院每年组织举办,为广大群众了解良渚文明架起桥梁;“一会”是指中华玉文化中心年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围绕各地玉文化交流办展览、出论文,至今已历5届;“一营”是指由良渚博物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面向全国中学生每年举办的考古夏令营,帮助青年学生提升遗产保护的思想意识;“一教材”则是指良渚文化进入地方课程教材,加大文化传播力度。

 

  “对我们来说,良渚遗址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物证。”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相关负责表示,“希望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能够为世界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申遗工作启程后,我们也将继续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做好遗产阐释展示,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将遗址价值传递给更多人。”(陶李)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