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伏螭水盂

  图中四只水盂历史久远,分别为(1)东汉青瓷伏螭水盂;(2)南朝提梁伏螭青瓷水盂;(3)宋代影青点褐彩伏螭水盂;(4)宋代玳瑁斑釉伏螭水盂。东汉至宋历越千年,这四只水盂虽然受历史及本朝文化、习俗的影响,工艺水平各有千秋,但它们的造型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螭为主体纹饰。这充分反映了汉民族龙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沿革。

  砚滴,古文房用具容水器,用以注水研墨,故又名水注、水盂。今天向读者介绍四种水盂,分为东汉、南朝、宋朝,时间跨度千年之久,但其总体造型竟都以螭为主体纹饰,实在令人称奇。可谓三朝四奇注。今撰此文,试解这四只水盂,且算一次文房清赏吧。

  螭,龙之子也。相传龙生九子,古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之说。明弘治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曾对龙之九子定义如下:前六种为龙形龙子,曰囚牛、曰睚眦、曰嘲风、曰蒲牢、曰赑屭、曰鸱吻;其他三种龙子分别为龟形龙子“霸下”、狮形龙子“狻猊”、虎形龙子“狴犴”。此龙子之说为一家之言,或另有说法,但史书和民间记载“龙生九子”当是通论(参考刘志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

  那么人们要问,作为文房用具的水盂何以多以螭为主体造型呢?螭,相传也是龙子,一说“螭”即是明人李东阳所说“赑屭”的别称。水盂原本是文房用具何以与“螭”为伍?细细思量,原因大概有二:其一、赑屭和螭具有两大习性,一为负重,二为喜水。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多以身居庙堂,心忧天下自许,意在效国为己任,自励要有一样承受压力的习性。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其二、螭乃龙种,古代士大夫常自比天子门生,中国人自诩龙的传人;其三、螭形似神龟,或鳌鱼,喜水,吞吐清流,气纳宇宙,自是题中之意。由此看来文房水盂以螭为造型应是古人用心之良苦。

  自秦汉、魏晋、唐宋至明清,文人也称墨客,以墨为伴,所谓“红袖添香伴夜读”,试想一清雅书生,夜半秉烛读书,有一美人相伴,剪去灯花、燃点清香之外,自然还要收袖研墨,供君子奋笔。自然这水盂当为不可或缺之文房用具。

  行文至此,我们来看看,本文介绍的这四种水盂竟全是以伏螭为其造型,实在是望文而生意,妙不可言,请一一欣赏之。这四只小砚滴历史久远,造型别致,分别为(1)东汉青瓷伏螭水盂;(2)南朝提梁伏螭青瓷水盂;(3)宋代影青点褐彩伏螭水盂;(4)宋代玳瑁斑釉伏螭水盂。

  东汉水盂外形为青釉圆形器,正前方一孔,孔上方一螭伏于孔边,作饮水状,螭身弓背,四足高耸,螭身实为提梁之用,浸釉及半,积釉出现青绿色玻璃开片釉,胎呈黄灰欠坚实,温度较高,敲击声脆,此物虽小价不菲,应称早期青瓷之精品。第二只为南朝青瓷之佳品,造型饱满流畅线条简洁,青黄色开片细釉,线割,底无釉,造型为一只形态古怪的螭头伏砚滴水口,双目圆睁,耸起的螭鼻鼻孔大张,似乎畅饮琼浆之后此神螭正在伏地休息,两根片状的螭须十分夸张地翘列两边,像一对神气的八字胡,更令人叫绝的是工匠处理螭背作砚滴之提梁,而粗粗的螭尾怎么处置呢?聪明的工匠在工艺上竟如此老到随意,他把螭尾部泥条信手一折,螭尾则极为自然地蜷曲于螭身旁,与整个造型互为呼应,简洁生动,实乃神来之笔。

  再看那只点褐彩的小水盂,更是生动别致,令人爱惜,乍一看,一只没有头的神螭伏在砚滴水口旁,两根螭须高耸(一只已残),两枝点彩的叶片随意布列于螭前,与砚滴正前方一丛褐彩折枝花相呼应。小螭头部到哪里去了,寻思半晌,方才想明白,匠心独具哟:想象中这渴极了的小螭,临甘泉,一头扎进水泉之中,痛饮淋漓,难怪只现其身,未见其头了。这种神奇的构思真应了那句老话“神龙见身不见首”了。这是一只福建闽北窑系北宋仿清瓷产的小器物,本不足道,但我收藏它研究它的本意在于它的研究价值,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二:(1)此褐彩主要成分是铁还是钴,本人曾考察过泉州德化水口窑、安溪东田窑及潮州百窑村窑,还参观了潮州钴矿厂,不久前与金门瓷厂厂长,谈及金门钴矿在宋元时代曾为大陆烧制青花瓷器作过贡献的史料云云。我想,作为中国陶瓷史上十大难题之一的宋青花问题(陈万里语)研究是否可以进一步探讨?对于学术界有人根本否认宋代有青花的说法,本人不以为然,可否先不忙下结论,看看再说如何?!(此为题外话)与前三种相异点评最后一只砚滴是令人兴奋的。此话怎讲,此滴以螭首为流,以螭身为梁,水口在边旁,螭眼、螭须、螭耳,有意弱化之,堆贴于螭首之旁。器型饱满浑圆,饼足无釉,看器型当是五代前后之物,美丽无比的玳瑁釉满罩器身,烧造窑温高,致使釉质玻化,玻璃釉十分清亮,胎土白、细、致密,它到底是哪个窑烧制的呢。是北方邢、定之窑系?还是景德镇、吉州窑系?或是南丰白舍窑,请全国专家点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