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的民族风俗

  柯尔克孜族的人们在风俗中,都是有着和宗教信仰上有着极大的特色,而这些都是和宗教萨满教有着一定的关联,对此柯尔克孜族的民族风俗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柯尔克孜族食俗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柯尔克孜族人民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兼营农业和手工业;传统工艺美术有刺绣、擀毯、雕刻、织花和金银器,习以兵器、山鹰、云彩、猛兽作图案。喜爱赛马、叼羊、马上打靶和飞马拾物等。其物质生活与经营畜牧业有密切关系,饮食起居也都有着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

  柯尔克孜族早餐较简单,但营养丰富,多以鲜牛奶佐以其他食物,午餐也较简单,牧民们大都是携带干粮在野外食用,晚餐一般较丰盛。

  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人,忌食猪内和自死牲畜肉,马肉马肠为冬季最佳食品。

  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肉制品和奶制品,也喜欢吃圆白菜、洋葱(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饮料是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喝煮沸以后加奶、加盐的茯茶。现在富裕起来的牧民们喝的是牛奶羊奶,吃的是牛、羊、马、骆驼肉,也吃米食和面食。制做面食时,没有案板,而是用皮子制成的擀面布。他们还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宰杀后经过加工的牛胃、羊胃里。碗、勺等餐具都是用木头制做的。

  柯尔克孜族食俗

  柯尔克孜族青年的婚礼仪式由阿訇,其中有一个和饮食有关的插曲很有意思,阿訇将一个馕分成两半,蘸上盐水,分送给两个新人,其含义是表示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柯尔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礼貌,有"友谊与热情是柯尔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传世。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招待,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请客人吃,而以羊头肉待客最为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再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还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共同生产与生活,柯尔克孜人的饮食结构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蔬菜开始进入农牧民的家庭,饭菜的品种也日益丰富多彩了。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忌讳,与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异之别。 饭前洗手后,余水不可乱甩,须用布子擦干,主人让吃时客人才能吃。男客不可从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别。客人应将碗中食物吃净,切忌将剩饭倒在地上。吃饭时不可揭开厨房门帘窥视,餐后要背向门退出。

  柯尔克孜族有哪些民族风俗

  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遗俗

  我是2006年3月去克州乌恰县铁列克乡探亲时,看到这里的乡亲们为了2006年能够过上风调雨顺的生活而进行“玛扎尔塔依德”仪式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还真不知道在我的家乡还留有这么古老又神奇的遗俗,虽然我不认同和提倡这些憨厚、耿直的牧民用这种不科学的方式去换得心底的安宁,但是,他们一片赤诚的举动却不得不让我感叹。

  在中国,柯尔克孜族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柯尔克孜族在皈依伊斯兰教之前,还信奉过原始的萨满教。萨满教最大的特点是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用来祈求上天保佑他们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柯尔克孜族现在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在其生产、生活当中仍然保留着萨满教的一些遗俗,“玛扎尔塔依德”仪式就是其中之一。

  柯尔克孜族大多数人生活在牧区,生活与畜牧业息息相关,羊群每年是冬季产崽,经过整整一个冬季,储备的草料即将用净。春夏季节是羊群成长的季节,每年春季的降雨往往决定着牧场草势的长成,而牧草长势如何直接影响着羊群的成长。进入秋季后,是牧民们的收获季节,羊群的肥瘦又直接影响着牧民的收入。因此,牧民们每年最担心的就是春季的降雨,于是他们就以“玛扎尔塔依德”仪式来向上天祈求降雨,“玛扎尔塔依德”的主要意思就是祭拜或祭拜圣迹的意思。

  “玛扎尔塔依德”仪式一般在3月底举行,由村里年长的、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由他来定时间,大家来准备。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量力而行,或捐一只羊或几家合起来捐一头(匹)牛或马,没有人强求,大家都是自愿的。

  约定的日子来到时,一大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当地被人们公认为是圣迹的地方,这种地方很开阔,还必须有一眼泉水,而且泉水不能被污染。村里的人都常年自觉地保护这眼泉水,大人时常会教育小孩不要往水里乱丢东西。在泉水附近通常会有至少一棵柳树,有些地方还会有一个石磨盘。仪式开始后,大家秩序井然,各家都搭起临时的灶台,女人们就会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小锅,点火烧油,用发好的面团炸油饼子,男人们则另搭起几口大锅,烧上大火,并从泉眼处打来泉水倒进锅中,并对大家带来的牛、羊和马进行祈祷后宰杀。宰杀炖肉需要一段时间,这时候女人们已经做好了油炸饼子,大家互相给对方吃自家做的油炸饼子,意思是给自家求平安,如果这时候有人从这里经过,大家纷纷会给他吃自家的油炸饼子,每个人都很热情,小孩这时会显得特别兴奋,从东跑到西,在人群中乱窜,扬起尘土,惹来母亲阵阵责骂,但他们也不停止,仿佛知道今天是个特殊日子,没人会真的责难他们。

  大约两个小时后,肉香弥漫在场地周围,人们耐心地等待,有些性急的男人已经开始从大锅中舀起肉汤喝了,女人们纷纷抗议,要给孩子喝肉汤,烧火的人就笑着舀上一桶给她们送去。肉熟了,在主持人的要求下,大家在场地上男女分开,以10个人为一组席地而坐,负责炖肉的男人以大小的顺序依次给每组人送去切好的肉块,每个人都有份,无论他(她)是否带羊来。大家安静地吃完后,主持人站起来,带领大家念一段古兰经,这时候,每个人都神情肃穆,默默地在心中祈祷,祈祷早日降雨,期盼今年有个好收成。这也是“玛扎尔塔依德”仪式令人奇怪的地方,萨满教仪式和伊斯兰教在这里奇怪地统一了,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祈祷结束后,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到柳树前,把准备好的布条或丝线缠绕在树枝上,这是一种柯尔克孜人祈求平安的形式,每一个过往的人无一例外地会在树枝上绑上布条,为自己求平安,远远望去,树枝上五彩缤纷,提示着行人这里是圣地。大约到中午,人群才渐渐散去,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这里恢复了宁静,我却不平静了,一方面我为身处偏远、生活困难的淳朴、善良的家乡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感到悲哀;但另一方面也真正希望他们能早日领悟到用科学致富才是根本的道理。当然,由于种蒙古族的民族风俗  种原因,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限,深刻了解祖国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机会不多,他们才会用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来期盼实现心中的愿望。但是我衷心地希望他们能尽快找到致富的根本和资源。

  柯尔克孜族民族风俗有哪些

  柯尔克孜高山牧民的结婚习俗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隆重,分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

  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块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 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花由女方来扎,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而粉,表示同意亲事,预祝顺利。

  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亲友陪同下,带着礼品前往新娘家。礼品包括刚宰杀的两只羊,一只作整羊煮熟;一只把五脏掏出,不剥皮烤熟,还要带上数十头 小牲畜。临近新娘家时,举行“叼羊”游戏,并借此机会将那预先宰好的羊扔到新娘家门前。随后才被新娘家 的女眷们热情迎入。婚礼仪式开始前,女方的亲友群起 将新郎新娘双双绑在门口,这时,新郎的父兄要向这些 亲友赠送礼物,请求“释放”。

  婚礼正式开始,由男方的一位长者用木棒将毡房天窗挑开,从天窗向外撒糖果 、点心等,客人纷纷争抢,以分享幸福。接着,新娘的 母亲要唱“送嫁歌”,还要举行“赛得河”,即让新婚 夫妇背对背坐下,每人头上蒙一口袋。众人用一只羊蹄 轮流在他们头上轻打一下,然后拉起来共同跳舞。之后,由阿訇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给双 方分吃蘸盐水的馕,象征夫妻白头偕头,永不分离。第二天,双方家长要举办传统的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 ,以示祝贺。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与新郎见面,这时的毡房外挤满了宾客,人们奏起传统的民间乐器“库姆 孜”,跳起会面舞,唱起一曲曲喜庆的歌,直到深夜, 当讨得礼物,放新郎进入洞房后,才尽兴离去。第三天,新娘带着丰厚的嫁妆,随新郎回婆家,沿路每过一个牧村,都要受到热情款待和祝福。回到新郎家的数日内 ,一对新人还会不断得到亲友的邀请,参加各种娱乐活 动,使他们处在长时间的新婚蜜月之中。

  柯尔克孜族传统婚俗的程序

  柯尔克孜族人的婚姻过程一般经过订婚和结婚两步。在结婚时,男方要用一匹马驮着礼物,马头上扎着一块棉絮去女家,女方父母要以最好的食物来招待。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絮由女方来扎,表示同意将女儿许配。当男方来的客人到达女方家时,一入宅门就要向他们身上撒点面粉,表示亲事可以顺利进行,预祝新婚夫妇未来幸福。

  结婚仪式在女方家进行。结婚前一天,新郎要带着宰好的羊和其他牲畜,由亲戚、伴郎和一群小伙子陪同,骑着马到女方家。迎接他们的是新娘的姐妹和嫂子。第二天婚礼仪式开始,由陪新郎来的一位客人用一根木棍将毡房顶部的天窗挑开,并从天窗口往外面撒杏干、油果子等喜庆食品。这时,新娘家和新郎家的客人分开站在毡房里等着抢那些东西,以分享这对新人的幸福。新娘家要宰羊及其他牲畜摆宴席,招待来宾。结婚仪式按伊期兰教教规进行。为庆祝新婚,宾主要举行刁羊、赛马、摔跤、角力等文娱活动。晚上,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坐在帐帘内;帐帘外,男女青年奏考姆兹、奥孜考姆兹和其他乐器,唱民歌,跳会面舞,做其他游戏,一直闹到深更半夜。柯尔克孜族十分重视结婚仪式,婚礼隆重而热闹,参加者有时多达数百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