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水入疆” 阐述下个人想法

  最近,“藏水入疆”这个话题广泛产生热议,人民群众纷纷对着一举措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我认为这样的纸上谈兵并不适合落实到实际当中。本人研读了堪称“藏水入疆”和“大西线”的“二王”所发表的文章。有如下观点:
  
  这是王梦恕院士的方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王光谦院士的方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兴趣的各位同仁可以按照标题到澎湃新闻和搜狐上面查阅。
  
  此“二王”的方案乃是直接截止目前为止在网络上较为有影响力的方案。
  
  这两方案,颇有感染力,但却读的在下心中疑窦丛生,对“藏水入疆”的可行性表示担忧。
  
  是否看好“藏水入疆”?首先,针对王梦恕院士方案,工程中的超长隧洞便是最大的问题和隐患。但是有一些地理、地质方面知识储备和建树的朋友大多都应知晓,青藏高原是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区,那么超埋深下的超长隧洞面临着地热、岩爆如何解决?是否看好“藏水入疆”可行吗?此外,施工区域还涉及滇藏煤系地层,瓦斯气本就不可避免,再加上超埋深、高压易爆的煤层气,难道这不是最大的隐患吗?
  
  然后,再来说一下我是如何看待王光谦院士的明渠引水方案。
  
  是否看好“藏水入疆”?引“藏水入疆”的确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愿景,但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生态环境对其的制约,不能纸上谈兵。首先,就算大量扬水的成本暂不考虑,也要考虑到其他问题吧?冰冻怎么办?生态问题怎么办?高原冻土地带,生态非常脆弱。青藏铁路的铁道与水渠的修建根本不可相提并论。水,要保证一直朝下流,恐怕明渠、渡槽、隧洞结合也免不了生态环境对其的影响吧?
  
  当然,以上这些言辞,仅仅是针对这些“藏水入疆”和“大西线”方案而言的,并不针对“二王”个人。我们就事论事,并不是从专业角度去质疑大名鼎鼎的“二王”,而是一番发自心底的思考。毕竟这是举国注目的大事件,关系到西北地区的生态与发展,关系到西北人民的生计问题。
  
  因此,诚挚的希望院士、专家们在向国家建言、向大众宣传时谨慎一些。
  
  科学精神理应严谨,这影响着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型规模和投入,影响着国人对国家工程的信心,没有“不成功便成仁”的选择,试错的成本实在太大。
  
  希望其他针对“藏水入疆”和“大西线”方案需要进步做研究,是否执行需要从长计议,科学不容许有一点点的马虎。我们要有积极论证。这才是科学的态度,避免大众在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不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后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带动祖国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娜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