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的遗产保护

  我国历来重视文物保护,近些年,更是从国家层面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更多新要求。作为基层文物工作管理者,面对新的要求与任务,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只有增强保护文物的主动性,建立透明、民主的决策程序和公开制度,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文物保护的监督,才能把文物保护落在实处,才能真正做到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文物资源的实际状况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东南麓,辖地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古建筑群7800平方米。它肇基于唐,办国学于五代,定名于北宋初年,弘于南宋朱熹之复兴,元、明、清办学不辍,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特别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影响后世七百余年,其办学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因此享誉海外。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颁布诏书改书院为学堂,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易名为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了保护和修复。书院机构的变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9年至1979年5月,林业农垦部门管理阶段;二是1979年至今文化文物部门管理阶段。1959年11月30日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修复。1979年5月由农林部门划归文化部门,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文物管理所”,隶属庐山文教卫生处。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会同江西省人民政府、九江市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对白鹿洞书院多次进行落架维修。因白鹿洞书院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并且3000亩森林植被有着特殊科学研究价值,被林业部列为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3月升格为“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1997年5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景观”。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如今,白鹿洞书院已成为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体,是一处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这对于继承、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把保护文物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白鹿洞书院处于四山环合的盆地中,海拔约50米。

  白鹿洞书院古建筑群由32座建筑组成五大院落;自宋至民国初年的碑刻157通,立于东西碑廊间;自宋以来的摩崖石刻约57方,均分布于贯道溪两岸。碑刻中有修复记、诗词歌赋、讲义、洞规、学田记、教思碑记、游记以及名人题词等。其中:明正统七年(1442)国子祭酒兼翰林侍讲嘉议太子宾客胡俨撰《重建白鹿洞书院记》,是书院现存明代最早的修复碑刻;理学家王阳明书写的《修道说》、《大学古本》和《大学古本序》三通碑刻,堪称精华。署名紫霞真人的《游白鹿洞歌》,因其作者的身份扑朔迷离及书法的飘逸潇洒而备受关注。摩崖石刻中有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手书的“敕白鹿洞书院”“枕流”“钓台”“漱石”,有朱熹之高足陈宓于嘉定戊寅(1218)的手书“流芳桥题记”。这些碑刻和摩崖石刻是书院盛衰的历史记录,是书院的珍贵档案。

  白鹿洞书院古建筑群处于低洼之地,被3000亩森林所包围,日照时间短,不易通风,再加上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白蚁大量侵蚀古木和古建筑群。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无疑对书院文物的保护带来了极大困难,要将这些珍贵的文物保护好、利用好,是一件多么艰辛和长远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持续递增,书院文化基础设施工作不断夯实和逐步改善,白鹿洞书院在理念准则、方针政策、法律制度、保护体系等方面基本形成。

  白鹿洞书院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既符合书院文物保护利用,又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之路。合理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文物保护与软硬件建设,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和安全防护能力提供物资保障。

  坚持合理利用,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近年来,白鹿洞书院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物资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让不同时期的文物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

  白鹿洞书院的文物资源及文化底蕴具有其独特性,在得到充分保护好的前提下,把文物资源放在首位,利用、发挥好其最大效能,切实增强做好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领域、方式和途径。着力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以物知史,以物见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一直以来,白鹿洞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传统书院与现代书院之间以及传统书院与高等院校等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硕果累累,反响较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还需要积极探索以文物资源为支撑的体验旅游,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开发原创文化产品,丰富拓展渠道。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样才能把静态的文化遗产盘活,并能使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是我们每个文博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也是新时期对文博人的历史召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者,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体制机制,牢固树立保护好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努力做到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积极应对,谋划在前;落实责任,敢于担当;保持定力,务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贯彻落实好文物工作方针,才能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