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探访安徽桐城文庙 寻找“桐城派”文风遗韵
文庙作为纪念和祭祀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重要场所,同时肩负着弘扬读书、教化育人的使命。安徽桐城文庙正是在这一使命下,催生哺育了“桐城派”,而桐城也因“桐城派”三百年的悠久历史吸引着中国读书人问礼朝圣。
近日,记者来到桐城文庙,探寻“桐城派”的文风遗韵。
身临文庙,映入眼帘的是面阔五间的大成殿。殿中央供奉着中国读书人敬仰的至圣先贤——孔子。大殿上方拓印着康熙手书的“万世师表”。
文庙内设有桐城市博物馆。据该馆馆长吕昭文介绍,文庙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始建于元朝延祐初年,元末毁于战火,明朝洪武初年移建于今址,后屡遭战乱兵火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兴废,而今还其原貌,依旧庄严典雅。”吕昭文如是说。
博物馆分“桐城文物馆”“桐城派文物陈列馆”“孔子、四配十二哲享殿”等展馆。“桐城派文物陈列馆”收藏着方苞、刘大魁、姚鼐等“桐城派”主要代表的文章、书画及发展历史。
桐城市博物馆原馆长、清朝“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后人张泽国说,“桐城派”崛起于明,鼎盛于清,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魁和姚鼐。清乾隆年间天下读书人对桐城文章饱以赞誉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桐城派”在做学问上的发展一脉相承。张泽国说,一祖方苞首创源于《易经》的“义法”说,强调“言有物”“言有序”,注重散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二祖刘大魁提出“神气”“音节”“字句”说,补充拓展了“义法”说;三祖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相济说与“阳刚”“阴柔”并济的行文风格。至此“桐城派”散文理论臻于完备。
张泽国介绍,“桐城派”的文章特点是“文从字顺、精严简洁”。后来晚清以曾国藩、姚莹、薛福成、吴汝纶为代表的后辈,又提出文章要“经世致用”“立诚求真”等观点,大大丰富了“桐城派”散文艺术理论。
“桐城派”弘文重教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临近文庙的桐城中学,至今高悬着晚清“桐城派”宗师吴汝纶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下联: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横匾的“勉成国器”也从此成为桐中校训。
据《桐城县志》记载:吴汝纶于1902年回乡创办桐城学堂,寄希望于桑梓教育。百年兴衰,弦歌不辍。该校正如当年吴汝纶所期望,培养出一批国器人才。如美学大师朱光潜、两院院士陆大道、文学家舒芜等。
“振兴桐城文化,是提升桐城文都形象的重要途径,”桐城市委书记刘中汉表示,为此,桐城正加快建设包括桐城文庙在内的核心文化设施,构筑振兴桐城文化新局面。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