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尔道”传承人丹·道日吉

丹·道日吉在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开设了“潮尔道”传承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丹·道日吉在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开设了“潮尔道”传承班

 

  来到“潮尔道”区级传承人丹·道日吉老师家时,他正在和儿子唐吉斯练习“潮尔道”,唐吉斯主唱长调,丹·道日吉伴唱“潮尔”。一开始演唱,唐吉斯高亢而婉转的声音仿佛从头顶冲出,让听者的心不由得跟着曲调上下回转,紧接着丹·道日吉发出低沉、浑厚的声音与之相和,两个人的声音相互缠绕,又互不影响。

 

  丹·道日吉1967年出生于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自幼爱好民族传统音乐“长调”,从十几岁学习了演唱蒙古族长调歌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锡林浩特市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亲耳聆听长调歌王哈扎布老人在牧民中演唱的“潮尔道”,对蒙古族多声部音乐“潮尔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开始学唱了潮尔道《旷野》。从此就开始了他的演唱“潮尔道”的道路。丹·道日吉九十年代开始对“潮尔道”进行深入学习,受到歌王哈扎布的指导,系统的学习了“潮尔道”相关的演唱技巧和文化民俗。

 

  2006年,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潮尔道”这一蒙古族传统民歌音乐艺术,丹·道日吉在“潮尔道”国家级传承人芒来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组建成立了锡林浩特市“潮尔道”协会。现在协会已发展“潮尔道”会员40余人。

 

  近年来,丹·道日吉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培养年轻一代“潮尔道”歌手的工作中。他对“潮尔道”爱好者进行了多次授课培训,现在受训学生人数已超过100名。这些学员中有不少人达到单独演唱“潮尔道”的程度。2011年,丹·道日吉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合作创办了“潮尔道”专业传承班,他被聘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担任“潮尔道”专职教师。2012年,丹·道日吉在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开办了“潮尔道”传承班,这是首次在大学和小学校园内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尔道”传承班,为“潮尔道”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是通过民间百姓的口耳相传得到传承的,民间优秀的 “潮尔道”老艺人越来越少了,丹·道日吉抓紧时间对民间老艺人的技艺进行挖掘整理,从2008年开始,他用八年的时间深入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地区进行不断的深入基层调查,通过采访、摄影、图片等多种方式来搜集资料,又对5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一辈民间艺人进行了多次采访,积累了不少“潮尔道”、“长调”、“民歌”、“祝词”等原生态文化艺术方面的重要素材,并通过影音、图像、文字记录来保存原始资料并撰写《“潮尔道”采访录锡林浩特传》一本书。

 

  在此基础上,丹·道日吉于2012年撰写出版了关于“潮尔道”研究方面的学术专著《天地人之和音—蒙古族潮尔道》一书,填补了蒙古族“潮尔道”历史文献专著的空白。

 

  近几年,丹·道日吉在国内外众多演艺活动中取得了无数次的最高荣誉和金质奖项。

 

  2010年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举办的国际蒙古族歌唱那达慕赛会上,他演唱“潮尔道”,荣获最高金奖,并获得蒙古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他的歌声得到蒙古民众的无比青睐。

 

  2015年4月丹·道日吉被聘为文化部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建立的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的基地研究员。2016年9月3日被聘为北京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文化中国、行走世界”公益基金国学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并签约合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观看冬季那达慕,丹·道日吉为总书记演唱“潮尔道”《旭日般升腾》,演唱结束,总书记称赞他的歌声为“天籁之音”,并嘱咐他要好好的传承下去,这成为丹·道日吉最大的动力。

 

  丹·道日吉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就是他的儿子唐吉斯。唐吉斯在父亲身边,深受民族文化的浸润。他从小学习演唱“潮尔道”,2016年由于在“潮尔道”上的优秀表现,他被中央民大声乐表演系录取。考入高校的唐吉斯并没有放弃心爱的“潮尔道”,寒假回来他继续和父亲学习演唱,父子两个人一个主唱,一个合声,高亢和低沉的声音相互映衬,如天籁之音,久久绕梁不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