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苏北文明史的重大发现之一 回首藤花落古城遗址考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88年3月20日,连云港市开发区南经七路施工建高压电线塔挖塔基时发现两个灰坑,出土有石斧、石锛、箭镞等原始物品,尤其是有件鸟头状灰陶鼎足,鸟头造型双目一睁一闭,栩栩如生。原中云乡文化站站长王继澄怀疑此物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少昊部落有关,于是立即报告了市文管会,由此,揭开了一个横亘五千年的远古之谜团——藤花落古城遗址。

 

  在遗址发掘期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和考古学家俞伟超、张忠培、严文明、张学海等人莅临工地检查指导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藤花落遗址因其重要性、代表性和特殊性,跻身“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列。2001年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专案还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田野考古评审会”上,获得了唯一的一个二等奖(一等奖空缺)。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夏朝”诞生处于同一时间段

 

  1996年春,在南京博物院主持下,由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文管会和市博物馆组成藤花落遗址考古队,进行了试掘,藤花落遗址大规模发掘的序幕由此拉开。确定其为一处保存较好的龙山(距今4600—4000年)至岳石时期(距今3900—3500年)的聚落遗址。1998年—2000年又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大面积钻探发掘,最终确定藤花落遗址为龙山时期古城遗址:双重城垣,城内居住、生产、宗教性祭祀遗迹完备而且文化面貌比较单纯。

 

  藤花落遗址属于龙山文化,它的晚期是聚落发展的高峰,而后的国家也是在这种发展中孕育而出的。因此,藤花落古城的发现无疑对原始社会末期聚落研究以及国家形成前的最后过渡期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据当年参与挖掘的一位当事人刘厚学介绍:“藤花落遗址非常适合进行长期的聚落考古发掘研究。从时间上讲,藤花落古城距今4600—4000年,而中国国家的形成标志性事件为公元前2070年大禹之子夏启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所以说藤花落遗址在时间上与夏朝的建立是重合的。”

 

  那么,很多人就要问了,为何起名叫“藤花落遗址”?据刘厚学介绍,对于史前文明,考古学习惯上以一种文化或一种文化典型类型的首次发现地现代地名来命名——系列相同、相似文化,这个现代地名,且应该是最小的行政单位。因此,当时参与考古发掘的专家们有的提出用“中云遗址”来命名,有的提出用“诸朝遗址”来命名,但是无论是“中云遗址”还是“诸朝遗址”,大家都觉得不好听。

 

  这时,时任连云港博物馆馆长的周锦屏让原中云乡文化站站长王继澄老先生想一想,这个地方以前还叫过什么地名?王继澄老先生绞尽脑汁又想了一系列古地名,什么涧啊,什么沟啊,大家听了还是不满意,突然王继澄老先生又说以前这个地方也叫过藤花落。大家听了眼前一亮,纷纷说这个名字好,周锦屏馆长高兴地一拍手说:“就是它了!”从此“藤花落”这个古韵深远、既好听又响亮的名字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揭示了稻作农业的发展脉络

 

  目前,藤花落遗址已揭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钻探面积逾30万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城址、大型台基、居住房址、生活垃圾用灰坑、灰沟、水沟、防护环城壕、水稻田及紧随龙山文化之后的岳石文化的环壕、灰坑等遗迹200多处。出土玉器、石器、陶器2000多件,还发现炭化水稻数百粒。

 

  根据地形分析,藤花落古城遗址东面邻海,既有适于耕作、获取物质资料生活来源的肥沃土壤,又便于防卫,地理位置优越,是精心选择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古城的双城格局和城墙构筑方法充分地反映了以石木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古城人不凡的智慧和杰出的工程建设水平。同时,藤花落古城已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史前当地社会组织结构(如等级差别)、人们的精神信仰(如祭祀)、社会生产方式与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涵。

 

  “藤花落北部内外城之间一号水田遗迹平面呈不规则形,揭露面积约为67平方米,由水田、水口、水沟等组成。”其土壤经江苏省农科院测试分析,其中含有大量的水稻植体。在城外取样测试分析发现稻及与稻伴生的主要禾本科植物如芦苇、竹等蛋白石种类。一些遗迹单位中漂洗后的泥中发现炭化禾颗粒数百粒,经鉴定为粳稻。

 

  惠强曾参与这项考古工作,目前担任市博物馆副馆长,据他介绍,该稻作为文明的发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表明农业生产成为该社会主要物质生活来源,而且也拉近了稻作农业由中国东部沿海传入日本的时间差距。为学术界所探讨的稻作农业何时何地由何途径向东传播到日本提供了新的线索。“日本的稻作农业出现距今3300—3100年,而藤花落遗址后期的发现炭化稻米岳石文化的绝对年代经科学的碳十四测定,主要距今3900—3500年。”他强调。

 

  仍有几个谜团等待破解

 

  藤花落城址发现,是目前我国聚落考古和史前城址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揭开了苏北文明史的关键阶段——古国时期,回答了中国起源的许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作为文明古国的一些要素,如:文字等;更是存在若干谜团等待后人去破解。

 

  首先是“古城废弃之谜”。一种推测是自然原因毁灭说,根据外城墙上发现有洪水冲击痕迹,许多专家认为,该城位于南云台山和中云台山之间的冲积平原,海侵,即海水倒灌导致了藤花落的灭亡。但地层发掘情况证明,洪水冲击层并没有越过外城墙的顶部,证明藤花落古城在当时就有防洪功能,并不一定是洪水灭亡了藤花落。有人认为,城墙内栽埋了大量的粗木桩,数以万计,再加上建造房屋和日常生活等需要,使得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造成了当地的环境恶化,加上人口膨胀,致使正常的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关系遭到致命的毁坏,从而导致藤花落灭亡。这是自然加社会原因毁灭说。

 

  与此同时,城内的平面布局也是一大谜团。据专家分析:一般城址中百姓住在外城,但在藤花落的外城没有住房的遗址。所以有可能百姓与贵族同住在内城,以房屋所在地势的高低和房屋结构的不同来区分身份地位。在城内,除了在2号台基上发现有在宗教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回廊式建筑外,城内的广场道路、水沟、生活区、作坊区的布局的分布规律仍需通过考古发掘和分期研究作最终判定。

 

  此外,一个细节还揭露了另一个谜团。藤花落处于龙山文化南部边缘,但在该城内却发现了位于中原的河南龙山文化的陶器,其中有王油坊文化类型的陶器。这些陶器是如何到这里来的?两种不同文化是如何融合相处的?当然,如果是一些“盗墓题材”小说爱好者,或许还有一个更感兴趣的疑问,藤花落遗址的墓葬区在哪里?根据发掘,在城内没有发现墓葬区,这说明当时城址的居住功能已经强化,城内由活人与死人共处变为专供活人居住,但城外的墓葬区究竟在哪里?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