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博物馆25岁了 这尊铜像的背后是关于中丝博创立的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5年前的昨天,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2月24日,在建馆25周年纪念活动上,一尊铜像揭下了面纱。下方的标示牌写着他的名字:朱新予。

 

  正是这位先生25年前的努力,中国丝绸博物馆才得以在杭州创办。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走到哪里都说丝绸,是个丝绸迷。”馆长赵丰正是朱新予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

 

  1902年,朱新予出生在萧山,他是一位蚕丝专家、丝绸教育家,曾留学日本。他创办了镇江女子蚕业学校,还先后担任中山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院长。

 

  1977年,赵丰考入浙江理工大学印染专业,当时朱老是学校里唯一的教授。大学毕业后,赵丰考取了朱老的研究生,开始研究丝绸科技发展史。

 

  虽然只有这么一名学生,但朱老却为赵丰组建了一套强大的导师班子,共有四人,除了学校里的老师,还有蚕桑研究所的专家。

 

  在杭州建造中国丝绸博物馆是朱老晚年的夙愿。朱新予的女婿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一名老员工,他回忆,1981年开始,朱新予分别向省、市有关部门和全国政协提案,后来又向中国丝绸公司呼吁支持建立中国丝绸博物馆。他还亲自查看并选定馆址。

 

  赵丰说,筹建博物馆的时候,18位最初的员工大多从杭州等地的丝绸厂抽调过来,记得临近开馆那阵子,下着雪,布展的员工都睡在馆里。

 

  1986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时,相关部门批准的是“丝绸博物馆”的名字,当时,苏州也在筹建丝绸博物馆,两家单位都想在名字前面冠上“中国”二字,最终,杭州以一票胜出。

 

  “在老师眼里,丝绸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大体系,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丝绸,在这里立碑,也是一种纪念。”赵丰说。作者:实习生 何晓婷 记者 马黎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