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八旬志愿军老兵建馆纪念抗美援朝
当涂八旬志愿军老兵建馆纪念抗美援朝
66年前,18岁的当涂小伙何其芬报名参加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炮火连天的朝鲜阵地上浴血奋战。像很多幸存者一样,3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成为何其芬一生最难忘的记忆。2016年,83岁的何老将家从山东临沂搬回故乡,在当涂乌溪镇,自费建成一座“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颂”《老战士纪念馆》,以纪念那场战争和那些牺牲在异国的战友们。
位于乌溪镇张村村的老战士纪念馆并不难找,紧挨在围乌公路旁。远看像一个农家大院,但正面墙壁上“不可忘却的伟大胜利,不可忘却的拼杀精神”几个红色大字和院中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让人意识到这儿并不是普通农家。“这里原来是我侄重孙开办的家具厂厂房,现在无偿交给我办纪念馆。”何老环顾四周,满意地说。
办纪念馆对年逾八旬的何老来说并不容易。为了选址,他跑遍了附近的村镇,最终还是侄重孙将一栋厂房腾出来给他作馆址。从规划、设计到装潢、修缮房屋、布置展品,老人亲力亲为。他先后去郑州、深圳、莱芜等地,考察当地的老战士纪念馆。此外还亲身前往朝鲜,凭吊三八线中国烈士的英魂。 “这些都需要费用,而我这些年工资大多花在他走南闯北,访问老战友,收集老战士文字、图片和实物上了。”老人们笑着说:“前后花了19万多元,自己把自己的油水都榨干了。”
“想起战友,就有股力量在他心里。”何其芬的侄重孙何家祥告诉记者。
值得高兴的是,何其芬这位志愿军老战士发扬“上甘岭战斗精神”,历时数月,终于在去年10月建成了“老战士纪念馆”。
记者看到,纪念馆约有300多平方米,有两个展厅、图书室,接待站,通过详实的史料、丰富的文物,全面反映“抗美援朝”这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完美结合的伟大战争。“共有历史照片664幅,军装、军功章、军帽、军用水壶和茶缸等一些用过的文物,许多都是志愿军老战士捐献来的。”何老说。
去年10月25日,是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6周年的日子,老兵纪念馆正式开馆。那天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温州、郑州、南京和马鞍山等十几位志愿军老战士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参观展馆,共同追忆抗美援朝那段英雄岁月。南京志愿军艺术团前来表演了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文艺节目。南京一批知名书画家,还寄来了一批有关抗美援朝内容的书画作品,赠与纪念馆收藏。
值得欣慰的是,慕名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当涂县的离退休干部,以及当地群众闻讯前来,一些学校还把这里当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何老总是乐此不疲,兴致勃勃地忙着讲解、合影留念。一些留言让他感动: “不忘历史!”“向英雄致敬!”
老兵纪念馆也引起了有关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当涂县和乌溪镇有关部门领导先后多次前来参观和考察调研。“我们将进一步支持何老完善纪念馆建设,力争将纪念馆办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乌溪镇党委书记孙发根告诉记者。
眼下让何其芬最担心的就是老志愿军战士的身体。“据当涂县有关资料记载,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在当涂县有近6000人,而目前健在的还有300多位,都是风烛残年了,记忆已经模糊,我要抓紧去寻找,联络,请他们口述战斗经历,进行录音录像,目前已在黄池、乌溪、石桥找了15个人。”
“将那段英雄岁月留给后人,弘扬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怕艰苦始终保持高昂斗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何老说:“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有这种精神。”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