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哥哥”张鹏:如何让孩子恋上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事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百年有余,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类别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仅北京一地登记在册的各类博物馆便有160余家。如此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生活里。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培养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和传统呢?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首先要从儿童的视角去解读。多年来,张鹏经常以这样的“姿态”讲解,带领孩子们在浩瀚的时空穿越,成为孩子们心中喜欢的“朋朋哥哥”。
一些家长很少带孩子去博物馆,理由是:“我们不是很懂,不知道带着孩子看什么,也很怕有些问题被孩子问住。”正因如此,家长们才更应该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博物馆,与孩子一同去走近历史、发现艺术。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博物馆不是一个一生只会光顾一次的地方,而是个终生学习的场所。
■陪伴孩子一同参观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父母要首先爱上博物馆。
国外博物馆学研究的学者曾有研究,当一个孩子6岁前常随父母或学校参观博物馆,这种习惯会伴随其一生;若6岁前没有这样的经历,博物馆在他此后的生活里将会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虽然我对这一说法的年龄划分不很赞同,但我深切地认为,对孩子参观博物馆而言,习惯要比知识更重要。现在我们身边不缺少充满大量知识内容的各类博物馆,但
缺少的是参观博物馆的传统。因此当我们走进一位画家的展览,我们可能没有美术创作的功底、艺术史论的积累,但是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去发现,原来那颗红色的心形图案,在大人的眼里表现的是紧张与局促,在孩子的眼里是一颗大大的草莓。正如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讲过的那样,这个世界上不缺少艺术,缺少的是一双发现艺术的眼睛。作为家长的我们,请带着自己对博物馆的好奇,陪伴孩子一同去参观。
■选择合适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类型有很多,展览的类型也有很多,家长要为孩子们选择合适的博物馆,才能让孩子们对博物馆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首先要从参与性强的博物馆和展览入手。这里提到的参与性,可以是观察、互动、体验等不同角度,重点从孩子们的兴趣着手,尝试第一步走进艺术类、科技类、自然类、遗址类博物馆。现在很多博物馆逐步都建立起了丰富多彩的面向公众的社会教育活动,尽管有些活动设计的并不是非常成熟,但是对孩子们而言是个非常好的形式,使他们能通过参观中的动手活动、互动活动、体验活动,更好地去回味展览和文物,好比是一次作业后的总结和温习。对没有这类活动的展览而言,家长们可以设计一些诸如“寻宝”、“发现不同”等操作简单的游戏,增加参观的趣味性与参与性。其次,当孩子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对博物馆有一定的认识后,可选择线索性强、知识性强的综合性博物馆去参观,激发孩子们主动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做好参观“功课”
参观博物馆,提前做好“功课”,能提升孩子参观学习的质量。家长们最好提前参观博物馆,以便能够清楚地了解哪些展览适合孩子去参观,而做好选择;另外也能够为孩子们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因为每个展览在陈设之初都是按照一定的线索和思路布置的,展柜和展柜之间、文物和文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有哪些知识点和趣味点是需要提前了解的?是否可以为孩子的参观设定一定的主题和路线?多久的参观时长是孩子们可以适应和接受等。
其实历史、文化、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反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我在讲解古人流传下来的“存冰用冰”传统时,总会向观众们推荐去北京景山西门的雪池胡同去看
看,那里能找到清时皇家冰窖遗址。在生活里寻找在博物馆中看到、学到的内容,让历史不再显得陌生和遥远。多一份观察、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收获的喜悦。
■并非所有讲解都适合孩子
我在博物馆讲解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总觉得遇到适合孩子的讲解机会难得,将年纪很小的孩子推到听讲队伍的前列,使得距离我最近的前排观众总是一群大大小小、或高或低的小朋友们。对我而言,讲得若深,低年龄段的小朋友们听不明白,越发显得无聊,本已提起的一点对博物馆的兴趣也会被浇灭;讲得若浅,高年龄段的孩子们会觉得索然无味,与自己在家读书并无差别。因而,并非所有的讲解都适合孩子们听。
对尚没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孩子来说,与父母或伙伴同行的独立参观或许要更有效些,若选择讲解,可以相约同年龄段,相熟的伙伴一起参观听讲;而对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孩子来说,他们渐渐形成了自己学习和参观的方式。比如有一个二年级的小观众不喜与他人拥挤,前后花了五六天将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通史陈列的所有文物参观一遍;也有一个五年级的小观众每次讲解总会出现在听讲的队伍中,家长们所要做的是尊重他们的习惯和方式。
■“少吃多餐”式参观
有一年假期,我受一位朋友邀请,为来自山区的一批大孩子讲解展览。但由于路上堵车等原因,预计在展厅停留的时间仅有20分钟,为孩子们留下的都是匆匆一瞥的印象。也有些家长,尤其是前往外地旅行中参观博物馆时,总希望孩子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博物馆的几个展厅都能看到,在馆内停留的时间很长。等到孩子走出博物馆时或躺或歪,已经累得够呛,这样的经历在大人看来都觉得并不美好。孩子们的注意力有限,尤其是在如此安静的环境内更加有限,因此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等实际情况,控制他们在展厅内停留的时间。时长以一节课的时间为最佳,避免“一餐吃尽”的参观方式,而是面对同一个展览,选择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多次参观,使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再拿上面讲到的青铜艺术展览来举例,可以这一次带着孩子来认识不同青铜器的用途,而下一次和孩子一起找找青铜器上不同的动物形象。
■带着伙伴们一起参观
有些孩子更愿意独自参观,作为家长们应当尊重他们的参观习惯和方式,但是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更建议带着伙伴们一起参观。当小朋友们一个人参观时,获得的信息是单向的,更多是文物本身表现出来的特征、故事等。但是当有小伙伴们同行时,孩子们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中能更好地参与到参观行为中来,尤其是在跟随讲解员一同参观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我的一个小问题抛给听讲的孩子们时,会听到许多不同的答案,尽管只有一个答案可能是正确的,但为孩子们打开的却是更加开阔的想象和思考。
寒假,是孩子们爱上博物馆的好时机。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能够带着好奇与兴趣走进博物馆,带着思考和收获离开,希望他们在博物馆里寻找人类和民族逝去的回忆,但同时也在博物馆里留下孩子们发现和追寻美好的那份回忆从而给他们种下一粒美育的种子,从这里拥有更宽广的视野。
(作者系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青联常委,北京博物馆学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等博物馆志愿讲解员,著有《宫城:写给孩子们的紫禁城》《博物馆里的中国》等书。)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