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_非物质文化遗产_曲艺
时间:2006
类别:曲艺
地区:辽宁省 黑龙江省
编号:Ⅴ-6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
黑龙江省
东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东北大鼓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许多艺人在演出中甚至当众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称“把垛说书”。演出的节目以中篇为主,有《回杯记》、《瓦岗寨》、《彩云球》、《四马投唐》、《白玉楼》等。19世纪末东北大鼓进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节目,唱词也移植了一些子弟书词。知名艺人有车德宝、门振邦、王德生、张万胜等。20世纪初期,大批女艺人进入东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艺人退而伴奏。当时知名的女艺人有刘问霞、金蝴蝶、尹莲福、侯莲桂等,其中刘问霞曾获得过“奉天大鼓鼓王”的称号。号称“书场姊妹花”的朱玺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于20世纪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玺珍在那里被誉为“辽宁大鼓皇后”;由傅凌阁及其4个女儿傅凤云、傅翠云、傅桂云和傅慧云挑梁的“傅家班”,则将东北大鼓带到了北京。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各派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奉调”以沈阳为活动中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出《露泪缘》、《忆真妃》等移植子弟书词的短段节目,代表性艺人有霍树棠等;“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代表性艺人有任占奎等;“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代表性艺人有刘桐玺等;“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代表性艺人有徐香九等;“江北派”和“南城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演的节目多说唱《呼家将》和《薛家将》等长篇大书;“西城调”以锦州为活动中心,擅长表演《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代表性艺人有陈清远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大鼓创作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节目较多,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重要的新节目有《烈火金钢》、《红岩》、《节振国》等长篇大书和《杨靖宇大摆口袋阵》、《白求恩》、《渔夫恨》、《毛主席来到十三陵》、《刑场上的婚礼》等短篇唱段。
东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如《忆真妃》被多种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转吸收等等。但在20世纪末期以来,东北大鼓的听众大批转移,传承和演出遇到严重困难,生存出现危机,在此情势下,保护和发展东北大鼓刻不容缓。
相关传承人: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