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间: 2006

 

  类别: 传统戏剧

 

  地区: 河北省

 

  编号: Ⅳ-22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河北梆子鼎盛时期,曾流行于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南至广州,东至今俄罗斯的海参崴,西至新疆的广大区域,后影响范围缩小,目前主要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东北的部分地区。

 

  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出,其中《宝莲灯》、《秦香莲》、《金水桥》、《杜十娘》、《蝴蝶杯》、《窦娥冤》、《教子》、《断桥》、《三上轿》、《喜荣归》、《打金枝》、《荀灌娘》、《南北合》、《苏武牧羊》等影响较大。河北梆子声腔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等。演唱时以梆子击节,音调于高亢激越之中时时透出委婉凄楚的旋律,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其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包括板胡、笛子、三弦、唢呐、海笛等,武场乐器包括鼓、板、大小锣等。河北梆子的脚色行当包括须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净、二净、文丑、武丑等,各行当皆有特定的唱腔风格,生腔苍劲悲壮,旦腔激越高昂,净腔粗犷豪放,丑腔风趣跃动。河北梆子的表演风格粗犷火爆,奔放开张,演员运用程式动作较夸张,还常常加进高难度的特技表演。

 

  独特的艺术对京剧、评剧和其他剧种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戏剧文化价值。20世纪30年代后,河北梆子急剧衰落,濒临灭绝,直至建国后才重获新生。然而,80年代后期,在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不断冲击下,河北梆子的生存再度出现危机,演出市场萎缩,人才流失严重,急需加以抢救、保护。

 

  相关传承人:

 

  刘俊英   许荷英   刘玉玲   裴艳玲   张惠云   齐花坦   田春鸟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