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故居”保存尚好但隐患众多
“相对于阳明故居的现状,‘刘宗周故居’保存得比较规整,尤其是主楼和厢房尚完好,希望有关部门能引起重视,加以妥善地保护和修缮这座明代古建筑。”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文史专家钱茂竹向笔者呼吁。
明代古井被填埋
近来,笔者在调查西小河历史街区人文历史古迹时,在西小路3号“刘宗周故居”台门前,意外地发现一口古井。古井位于门厅东北首,井圈内圆外方,呈小八角状,上面覆盖石板。井圈南面露出地面部分刻有:“腾蛟□□,崇祯元□□,司马□□”字样,因井圈三分之二部分被填埋在地下,无法知道井圈被埋内容。但从“崇祯元(年)”字样可知,此井为明代古井。
“崇祯”为明思宗朱由检(1628-1644)年号。明天启7年(1627)8月24日,即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十余日,朱由检在皇极殿即皇位,改年号为“崇祯”。据明史载,在年号选择上,朱由检颇有斟酌。当时内阁大臣提供四个年号供他选择,其一为“乾圣”,朱由检说“乾为天,圣则安敢当”;其二为“兴福”,朱由检说“中兴甚好,亦不敢当”;其三为“咸嘉”,朱由检认为“咸旁为戈,今方欲息干戈,勿用”,最终选择了寓含美好吉祥之意的“崇祯”为年号。从年号的由来及崇祯元年时间算起,刘宗周台门的古井,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
“刘宗周故居的进出,原是直通西小路及西小河的,以前有仪门和石牌坊,后被拆除,通往西小路的通道也被一银行造房堵死,古井也被填埋,现在进出只能走胜利西路了。”住在刘宗周故居台门的莫师傅向记者介绍说。
笔者也向绍兴市文物管理部门证实,此古井为“刘宗周故居”唯一文字记载的历史实物。
明代“故居”隐患多
笔者在西小路3号看到的刘宗周故居,是一幢明代老台门式建筑,在其石库门框的木门上,订有一块白底黑字的匾牌,上书“绍兴市文物保护点·刘宗周故居·2002年9月·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等字样。整幢建筑结构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落。主宅坐西朝东,面朝西小路、西小河,五开间三进。南、北厢房均为二楼,坐北朝南。主楼第一进门厅,明间五架抬梁,用材粗大。第二进通面宽18.4米,通进深9.6米,梁架穿斗式。第三进五楼五底,通进深11.8米。走向北厢房通道,狭长的“明堂”里看到了两口罕见的大石池,足有一米多宽二米来长一米五高左右,石池石质古老,外饰花纹。石池内蓄满着水,其中有一口池内养着观赏鲤鱼,是典型的大户人家蓄水救火池。
“这排厢房,为四开间二楼,是刘家小姐、女眷用房;主宅南面的厢房为刘家女佣、下人用房以及厨房、柴房等,为三开间二层楼,南北对应……”当笔者在调查刘宗周故居情况时,一住在台门里的谢姓住户向笔者介绍说。
然而,当笔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入北厢房调查时发现,里面要么住着老年人,要么出租给外地人。穿过厢房,后有一小天井和花园,租住在里门的一老人,在用柴烤火和烧开水,而在过道和后花园的天井处,堆放着空调等旧家电拆下来的塑料、橡胶等易燃废弃物。笔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向住户提醒,这里是严禁明火的,应注意安全用火,老人说会注意的。
当笔者来到面朝胜利西路的南厢房处,走进一圆洞门内,里面开着一家小餐馆,通道上洗菜的污水随处流淌,空气中弥漫着火烧火燎的油烟味。而餐馆厨房与故居仅一墙之隔,餐馆木结构和易燃的装潢材料存在着火烛等众多安全隐患。笔者也看到故居里住着的住户,生煤炉做饭菜的较普遍。
刘宗周其人其事
笔者查阅史料知: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明绍兴府山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其“蕺山先生”。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天启元年(1621)为礼部主事,历右通政(官名)。因弹劾魏忠贤等,削籍归。崇祯初,起顺天府尹,奏请不报,谢疾归。再起授工部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又以论救姜采、熊开元(天启五年进士),被革职归。福王监国时,起原官;痛陈时政,并弹劾马士英、刘孔昭、刘泽清、高杰,复争阮大铖必不可用,皆不听,乞骸骨归,其人生可谓是四起四落。
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京城时,明思宗朱由检在他的皇家园林煤山自缢身亡。第二年,刘宗周闻杭州失守,就绝食23日而卒,他用自己的人格,为衰世作一表率,体现了一个士大夫的民族气节。
“刘宗周几度罢官期间,就在蕺山书院一面读书著述,一面讲学授徒,先后从学者达200余人众,故世称蕺山先生,而志其地曰‘蕺山书院’,还创立了‘蕺山学派’。其学派的思想体系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信奉王阳明‘心学’的,但又提出了许多不同于王阳明‘心学’思想。所创‘慎独’之说,力倡‘诚敬’,以补救王阳明‘致良知’理论弊端。”钱茂竹教授认为。
钱教授说,刘宗周被公认为明代继王阳明之后的一位儒学大师,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在他的蕺山学派的弟子中,以黄宗羲和陈确最有影响。在黄宗羲看来,只有刘宗周的“慎独”学说,才是儒家真传,“圣贤之学”的精髓。
“正因为刘宗周的民族气节,和他所创的”慎独“学说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现今留存了四百年左右的故居就值得保护,尤其在开发文化旅游的当下,更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钱茂竹如是说。
阅读延伸:
蕺山书院,又名蕺里书院。位于绍兴市蕺山东侧,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明崇祯年间,刘宗周因数次直谏被革职归乡,曾在此讲学。康熙五十年(1716)重修。清末,在书院旧址创办山阴县学堂,徐锡麟曾在此执教。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数学家陈建功等,都曾在此就读。现书院为2003年修复的。(市民记者 谢云飞 文/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