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献于国家以酬夙愿 捐出来为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容璞回忆父亲容庚捐赠:

 

  据了解,广州艺博院至今所积累的上万件历代书画藏品之中,近十分之一为容庚先生所捐赠的。按《颂斋书画小记》记载,经他手收藏过的字画有1300件左右,其中,捐赠给艺博院及其前身广州美术馆的共1083件(套)。

 

  捐赠分为四阶段:1956年,容庚先生首次向广州市人民政府捐赠岭南名家作品,如林良的《秋树聚禽图》;1977年、1978年和1979年,容先生再有三次大的捐赠,包括南宋佚名《云山图》、黄公望《溪山图》和沈周《吴门十二景》等。容庚先生将毕生珍藏的青铜器、中国画、书法(包括碑帖)、名人信札、图书等悉数捐献,主要受惠的机构有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博物馆、中山大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东莞市博物馆等。容璞回忆父亲容庚捐赠称:他有一种情怀,十分爱国。

 

  (容璞口述)我父亲不是大资本家,身家也不丰厚,他的收藏全靠薪水。父亲生活节省,发薪后他总会拿出一半来收购藏品,另一半则交给我母亲当家。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每次到了要交学费时,父亲都要变卖他的藏书,换成金条以供支付。我们家有四个大箱,里面藏的都是青铜器,箱子上面铺一张床板,就是我们四个孩子睡的床。当有客来,我们就要帮助搬走床褥床板,才能把青铜器拿出展示,这也是我接触古铜器的一种方式。

 

  作为子女,他要捐赠文物,我们都十分支持。记得以前有时候捐赠一些,会有微薄的“奖励”,回到家后,他拿着那些“奖励”,开玩笑地跟我们说:“我又捐了一些作品给国家了。”他有一种情怀,十分爱国。

 

  父亲曾言, 取之于国,用之于国 ,把东西捐出去,能让大家都看到,这是他的情怀。父亲去世后,我们几个商量,也决定把剩下的藏品文物全部捐了,一封信札都不留。我们想,这也是父亲的心愿。他曾和我们说, 你们不懂(这些东西),放在你们手上可惜了,捐出来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他是用实际行动在爱国。

 

  父亲容庚曾说:“数十年薪水收入,自奉甚微,所有余资尽以购买书籍字画器物,这样做的目的,一供学术研究之用,二可使国家文物减少外流,今老了我将献于国家,以酬夙愿。”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