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丨鼓浪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这座小岛你了解多少?

      昨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大会继续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举行。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通过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审核,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就在此前一天,青海省可可西里也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达到52项,与意大利一同暂居世界第一位。

      鼓浪屿这座小岛,为何能成为世界遗产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鼓浪屿鸟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鼓浪屿菽庄花园

      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曾上演过波谲云诡的历史剧情,它曾是明代郑成功屯兵操练、对抗清兵的军事据点,曾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首批开辟的口岸之一,还曾是甲午战争后清廷为请列强“兼护厦门”设立的公共地界……

      另一方面,鼓浪屿又每每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见证者,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足球队、幼儿园都在此创立,近代的林语堂、弘一法师、马约翰、林巧稚、卢戆章和当代的舒婷等知名人物都曾与鼓浪屿结下不解之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鼓浪屿的历史发展阶段

      公元10世纪至1840年鸦片战争

      本土传统文化形成积淀

      在鸦片战争之前,鼓浪屿基本上是一个海岛聚落。鼓浪屿岛最早的记载在宋代(10世纪),被称为“圆沙洲”或“圆洲仔”。此后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闽南文化为主的本土传统文化在岛上形成文化积淀。

      同时,它较早地通过海上贸易,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地区及日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这个阶段,闽南文化族群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核心内容,比如以日光岩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种德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大夫第等传统士绅宅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鸦片战争至1902年

      西方多国侨民聚居 向东南亚殖民地特征发展

      从鸦片战争到1902年之间,鼓浪屿逐渐转变为西方多国侨民的聚居地,一大批外廊建筑兴起,使鼓浪屿整体向着典型的东南亚殖民地特征发展。

      这个阶段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通过多种渠道从鼓浪屿向中国内陆传播,在宗教、医疗、文教、体育和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他们带来了新的居住形式,不仅是外廊式的建筑样式,更有不同于华人传统的对住所选址、景观营造方面的理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建筑风格

      同时,一系列变化在本土文化族群中逐渐发生,既反映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显示出闽南传统文化的开放性。

      例如作为黄氏宗族支系宗祠的黄氏小宗,接纳了鸦片战争后第一个来到厦门的西方传教士,成为其传教行医的场所;日光岩上“鹭江第一”的题刻,出自近代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本土青年林鍼;四落大厝在传统闽南民居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叠楼”的建筑形式。

△鼓浪屿黄家花园

      1902年以后

      返乡华侨迁居 鼓浪屿融合中西文化

      1902年,《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签订,1903年鼓浪屿工部局正式成立,鼓浪屿上建立了驻岛各国侨民与中国人代表共同参与管理的公共社区管理体制,由此开始了鼓浪屿的多元文化融合阶段。

      这一时期,返乡华侨成为社区主体的建设高潮,除了在建设发展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更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为鼓浪屿贡献了新颖独特的文化元素,最终促成了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完整面貌,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从华侨洋楼宅院的演进变化,最终产生独特的厦门装饰风格建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鼓浪屿上的厦门装饰风格建筑

      尽管这个时期华侨群体广泛深入地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和现代化,但其精神追求的表现,却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台湾富绅林尔嘉兴建菽庄花园,并作为由他创办的菽庄吟社的活动场所;巨贾黄仲训邀请文人名流创作诗词题刻作为其别墅周围的景观点缀,这些都成为鼓浪屿国际社区中不可缺少的独特文化元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鼓浪屿海天堂构

      鼓浪屿见证多元文化融入原有文化的过程

      世界遗产中心的决议认为,鼓浪屿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通过当地华人、还乡华侨以及来自多个国家的外国居民的共同努力,鼓浪屿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也成为活跃于东亚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精英的理想定居地,体现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人居理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鼓浪屿的历史道路

      同时,鼓浪屿是文化间交流的一个特例,见证了亚洲全球化早期各种价值观念的交汇、碰撞和融合。鼓浪屿有机的城市肌理清晰的保留了其发展变化的痕迹,见证了数十年间多元文化不断融入原有的文化的过程。从鼓浪屿兴起的厦门装饰风格是对这一文化间影响融合最突出的证明。
责任编辑:小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