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别样天城 2017版杭州考古新发现盘点出炉
临安吴越国建筑遗址出土文物
近年来,杭州日报都会在年底对杭州当年的考古新发现进行盘点,今年也不例外。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中旬,该所已完成考古项目47个,其中,考古调查1项,调查面积8平方公里;勘探38项,勘探面积近110万平方米;发掘8项,发掘总面积11650平方米,发掘墓葬88座,出土文物标本3050件(套)。
记者了解到,今年杭州的考古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发掘文物的花样不多,二是重量级城市考古项目为数不少。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些重大考古项目,回顾“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的前世今生。
“双峰”何以“插云”?全靠塔 南高峰塔遗址已回填保护,复原方案请大家参详
今年1月至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高峰塔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五代至宋,以及明清建筑遗迹,出土了少量瓦当、滴水、塔砖等建筑构件。综合古代流传至今的文献、诗作、画作,南高峰塔遗址的发掘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西湖十景中“双峰插云”的真正制高点并非如今大家看到的峰顶,而是南北高峰上曾经矗立的两座古塔。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杨曦介绍,此次发掘明确了南高峰塔的位置与形制,以及塔院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基本廓清了宋代南高峰塔寺的整体空间格局,“这种前塔后殿式的布局将成为研究宋代小型宗教建筑的又一实例。”
目前,南高峰塔遗址已进行回填保护。考古人员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综合文献记载的南高峰塔“高七层,通计十丈”“塔为砖塔,刹为铁刹”“塔可以登临,从塔中可凭窗四望”等描述,又与杭州六和塔、黄岩灵石寺塔等省内现存古塔及民国时期老照片进行比对,提出了两套南高峰塔的复原方案。
两套方案的主要区别有3个方面:一是高度,方案一以“通计十丈”为依据,设计塔高(不含塔刹)为31.55米,方案二则以“十丈”为虚指,设计塔高(不含塔刹)为38.8米;二是形态,从设计图上看,方案一的复原塔比较像六和塔,而方案二的复原塔是参考保俶塔的比例,前者较后者要“矮胖”一些;三是细节,方案一的复原塔每层不设可上人平坐,而方案二的复原塔设计有木构上人平坐,两套方案对“登临”和“凭窗四望”各有侧重。
你更倾向于哪套复原方案?不妨说说你的看法。
西湖边=主城区?隋唐时期并非如此
劝业里古遗址给古代杭州城
画了一条“规划红线”
利星名品广场周边每天都人来人往,堪称杭州主城区里上风上水的商业旺地,可是,这里自古以来就那么热闹吗?
去年10月至今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劝业里古遗址进行发掘。劝业里古遗址东临东坡路,西临蕲王路,北临长生路,南临学士路,考古人员在遗址内发现了两座砖室墓葬,一座建于唐代早期,另一座更古老,建于六朝时期。两座墓葬西北距古钱塘门约300米,西距西湖仅200米左右。“这是杭州在古临安城范围内首次发现唐及六朝时期墓葬。”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副主任李坤说,因为墓葬一般不会设在城内,可以推断劝业里古遗址在唐代及以前尚属城郊,“一般认为,隋唐时期杭州西城墙在西湖边,现在根据两座墓葬的方位,我们知道隋唐时期杭州的西城墙应该在墓葬东面。这一发现弥补了史书考证的不足,为研究杭州历史上尤其是隋唐时期的城墙位置和城市范围提供了重要坐标性材料。”
另一个发现是,到了南宋时期,劝业里古遗址所在区域就已经是闹市区了。考古人员不仅在遗址内发现了南宋时期的街道、房屋、商铺、塔基等遗迹,还发掘出当时临安城的“自来水管网”。南宋时的自来水管为木质,由4块3.4厘米厚的木板以铁钉和黏结剂拼砌而成,外径有19厘米,制作和埋设都十分考究。据了解,从唐代到南宋末期,杭州引水管道的材质经历了竹、瓦筒、木、石筒等阶段,木管出现在南宋末期。“南宋时期的西湖,自涌金门向北,有涌金池、镊子井、李相国井等多个出水口。”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二室主任王征宇说,“这些水井和木管引西湖水入城,解决了南宋临安城的用水问题。这次发现的木管,推测与六眼井有关。”
考古人员还在劝业里古遗址内发掘出不少有趣的小玩意儿,比如精致的金发簪和掏耳勺,还有精美的鸟食碗,这说明南宋临安城的人们生活颇具情调。同时,考古人员发现,遗址内不同时期的房址、路面等遗迹营造考究,规格较高,应当是当时的官衙。“各类遗迹层层叠压,也说明这一地区是古代重要的活动场所。”李坤说。
萧山、临安两区都有重大考古发现
本年度体型最大的出土文物在百井坊巷重见天日
去年10月至今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对萧山区闻堰街道湘湖旅游度假区老虎洞村的陈家埠古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春秋时期至明代的墓葬21座,共出土文物115件(组),包括原始瓷器、玉器、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和青花瓷器等,另有7合墓志铭。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座由曹氏家族拥有的大型明代墓葬,该墓葬包括3座石室墓,其中出土的7合墓志铭信息量很大。据了解,3座石室墓分别为当时的曹家主人曹钦与3位妻妾的合葬墓、曹钦长子曹戬与妻子的合葬墓,以及曹钦次子曹戣与妻子的合葬墓。考古人员特意去萧山图书馆查询了萧山曹氏家族的规模,发现家谱材料堆起来足足有半人高。考古人员推断,曹氏家族在历史上是萧山的一个世家大族,现在萧山区不少曹姓的本地居民可能都是这个家族的后人。
今年4月至10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安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配合临安区政府地下车库人防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五代时期古建筑遗址,并发掘了宋、元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遗迹多处,出土了大量瓷片及铜钱、砖、瓦当等文物,部分砖上刻有“官”“官用”等字样。同时,遗址恰好位于钱镠墓西,又邻近衣锦街,地理位置重要。据此,有人认为这里是衣锦军的办公场所,也有人认为这里原是钱镠墓的附属建筑。专家研究后一致认为,遗址应为五代吴越国的一处高规格官署建筑。
最后还得介绍一下本年度体型最大的出土文物——在百井坊巷综合改造地块出土的古兴福寺香炉。这只香炉为青铜材质,高67厘米,口径36厘米,腹围170厘米,足底部直径7至9.5厘米,如此体积的青铜器在杭州地区考古发掘中较为少见。最有趣的是,这只香炉自带“名片”,炉上铭文算得上是“自报家门”——香炉原属于“杭州路在城东北隅兴福寺”,铸造年代为“延祐六年孟夏望后一日”,铸造者是“车桥万寿观营力铸古铜杨子春”。作者:实习生 赵一荻 记者 熊艳 文 实习生 陈煜 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