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中的玉器

  提起红山文化玉器,眼前马上浮现出龙的形象;而说到良渚文化玉器,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神异灵鸟了。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

  鸟自由翱翔于天际,先民们便将他们与变幻莫测的天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原始宗教中鸟始终是天神最重要的使者和外在体现物,成为被广泛崇信的对象。虽然在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等古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玉鸟,但大多是鹰等猛禽,而良渚文化玉器更多地表现鹊、鸽之类较温顺的禽鸟,让人观之可亲。目前已发现的良渚文化玉鸟有立体圆雕和平面雕刻两大类,还是挑几件自己喜欢的实物一一说明吧。

  这件镂空人鸟兽复合形玉挂件高5.5、厚0.5厘米,于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出土,玉质为透闪石软玉,呈白色略带绿斑。虽然玉器体积不大,用料不多,但雕琢十分精细,通体采用了线刻、圆雕、透雕、钻孔、琢磨抛光等技法,工艺繁缛,表现出很高的琢玉技巧。第一次看见就深深喜欢上了,与之前之后见过的众多新石器时代庄严浑朴的玉器不同,玉挂件造型灵巧娟秀,小鸟温柔可爱,玉人也很面善,充满奇幻的想象力。在后来的学习中才知道这件别致的玉器是很有深意的。

  玉挂件的主体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男性人像。头部以凹下的圆点表示眼睛,边缘的曲线勾出嘴、鼻,头上方阴刻五条平行弦纹的凸棱表示冠帽,冠帽上方高耸的弧状物象征一束羽翎。人物手向上托举一小兽,小兽前后肢与羽冠相接。顶端一圆雕小鸟,小鸟扁喙微张,硕身翘尾,形象非常生动。学者们认为,此玉饰造型就是通常所说的神人、兽、鸟三者合一,即天神、地、祖先三位一体,是良渚人的崇高信仰。精巧的玉饰是他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玉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此吧。

  良渚文化玉器中平面雕刻的鸟纹有纯粹阴线刻划或与浅浮雕结合阴线刻划的飞鸟纹饰,此外还包括以“鸟立高柱”图符为代表的白描式鸟符。先来看看飞鸟纹饰吧,良渚文化玉器中的飞鸟纹饰大多数为侧面造型的鸟,主要见于琮、鉞、三叉形器与璜等玉器中,均与神人兽面图像相伴出现。对良渚文化玉器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瑰丽神秘的玉琮了,因此还是以玉琮为例说明吧。这件玉琮高5厘米,射径7.1至7.4厘米,1982年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9号墓出土,为阳起石琢制,呈湖绿色。器表以凹槽分为上、下两截,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组神像。上节为神人,下节为兽面,难得一见的是神人和兽面两侧都琢刻有鸟纹。阴线刻划的鸟纹线条犀利流畅,给人以神灵飞升的动感。仔细观察还可发现鸟身与鸟尾的表现手法与神人兽面图像中兽面纹的卵形眼部几乎完全一致,表达了兽与鸟互为表里的亲密关系。这件玉琮纹饰是良渚文化中神人、兽、鸟三者合一的又一种表达方式。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玉器上还见另一种“鸟立坛柱”类的平面雕刻图符,载体主要为晚期的璧和高节琮。左图为良渚博物院藏良渚文化刻符玉璧上的图符;右图为上海博物馆藏玉璧上的刻符。这种刻符如绘画中的白描,轻描浅刻,若隐若现,却感觉极为凝重。如密码般的琢刻风格使此类图符已超越了纹饰的范畴与装饰的需要,属于表意画或刻画符号,甚至已属于原始象形文字的范畴。目前这类图符仅发现于璧、琮等具有明显神崇拜功能的玉礼器之上,因此有学者推测其类似于后世道教的“咒符”,是良渚文化中作为人的巫师和以鸟形象出现的天神之间交流沟通的“密码”。鸟是帮助巫师沟通天地的亲密伙伴,而此类图符也是良渚文化崇信鸟灵的又一物证。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鸟被赋予了如此多样化的形象和丰富的内涵。“鸟立坛柱”图符中的鸟宛如居高临下的威严天神;神人兽面图像两侧的飞鸟好象陪伴神灵左右的忠诚使者;圆雕的玉鸟犹如贴身精灵。在这样唯美浪漫的气氛中欣赏着良渚文化玉器,我仿佛也在解读他们的理想和精神崇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