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30年探“世遗”典范之路:内外兼修谋完整传承

  从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保护,逐渐转入预防性保护,到莫高窟保护管理和旅游开放经验成为典型案例,与各国世界遗产地分享。30年来,敦煌研究院倾力“内外兼修”,希望将一个尽可能完整的敦煌石窟留给下一代。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12月11日迎来晋升“世遗”30周年。敦煌研究院当晚援引该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纪念文章表示,“30年来,敦煌研究院经历许多困苦艰辛,却也为未来更长远走下去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

  作为中国首次申报的6处遗产之一,莫高窟30年“世遗”之路并非坦途,但成果显著。“病患缠身”的莫高窟终于“转危为安”,初步建立了预防性保护体系;为防患于未然,加快“数字敦煌项目”的实施,全面真实保存石窟及其壁画、彩塑,并通过多种途径与全球共享。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近日透露,“数字敦煌”的目的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目前已完成150个洞窟的图像采集工作,将近80个洞窟完成了后期处理。以后会把所有洞窟都实现数字化,但由于技术原因,后期处理速度还比较慢。

  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针对敦煌人文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弘扬亦“不甘落后”。30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对外分享学术研究资源,吸引国内外研究人才,开展不同层面的学术研究。在不断丰富游客参观体验外,还通过艺术展览、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等活动,主动让敦煌文化遗产走进民众生活。

  据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近年曾在会议文件中提到,“莫高窟以非凡的远见展示了以有效的遗产地旅游管理方法保护了遗产地的价值,树立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典范形象。”

  敦煌研究院认为,莫高窟是极为突出的世界性价值的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地,该院在价值认知、保护理念、科学研究、文化弘扬、管理实践等方面,也是随着时代进步而逐步完善的,并且能成为可推广的模式。

  事实上,集珍贵与脆弱性于一身的莫高窟也并非“固若金汤”。“敦煌学事业发展人才紧缺”,王旭东近年数次对外吐露过类似隐忧。他近日再向媒体坦陈,敦煌学在研究、传承过程中关键还是人才,但现在的年轻人从事文博事业的很少,希望选择来研究院工作人的能用5年时间喜欢上这份事业。

  王旭东表示,希望未来敦煌研究院能成为一个最具活力的敦煌学研究机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这将促使敦煌石窟更好地得以保护、研究和弘扬。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