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走进珂勒惠支博物馆

  今年是世界著名版画家、雕塑家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诞辰150周年。在世界美术史上,这是一位对人生无限关注,对人类怀有崇高爱心的画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热爱。

  珂勒惠支1867年出生于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德裔家庭,她很小就有绘画才能,父亲发现她的这种专长后,将14岁的她送到哥尼斯堡一位画家、一位版画家那里学习。1884年珂勒惠支进入柏林女子艺术学院学习,开启了她专业学习艺术的道路。她的老师引导她把兴趣带入象征主义艺术家斯特发·克林伯格的版画作品中,不仅开阔了她的眼界,也锤炼了她的艺术能力。同时,更重要的,在这一时期,她对工人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感情。1891年,她与同样热衷于社会民主思想、长期在贫民窟服务的卡尔·珂勒惠支医生结婚,并且迁居到柏林。直到1943年11月,珂勒惠支一家生活了52年的位于柏林的住所被完全烧毁。1945年4月22日珂勒惠支在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逝世,享年77岁。

  深入底层民众贫穷的生活经历,给珂勒惠支提供了深邃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创作素材,作为最平民化的黑白版画,真实、尖锐,直白、通达,似投枪和匕首,充满艺术的渗透力、感染力与战斗精神。呈现珂勒惠支眼里心中的世界,是对生命的洞察与体悟,面对大众,诉说母性的声音,充满人性的光辉,母爱、生命、死亡、抗争是她创作的主题,具有清晰的历史印痕。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她的作品,把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递出来。

  珂勒惠支一生共创作了270余幅铜版画、木版画、石版画作品,其代表作有《织工反抗》《农民战争》《战争》《李卜克内西》等,很多都是组画,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织工反抗》系列组画是珂勒惠支早期作品之一,虽然德国威廉二世在评审团的建议下拒绝授予荣誉勋章,但却奠定了珂勒惠支社会批判艺术家的坚实基础,获得世界范围永久认可,产生了巨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铜版画《农民战争》是根据德国历史记载创作而成,反映16世纪德国农民在地主的残酷盘剥下,一步步走向破产,进而奋起反抗的情景。这7幅构成的组画确立了珂勒惠支在德国画坛的历史地位,被认为是她最具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她因而被选为国家艺术学院的第一位女性院士。

  珂勒惠支其他作品内里蕴藏母亲的人性的呐喊与呼唤,这既是对自己儿孙遭遇的缅怀与悼念(1914年,她最小的儿子彼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不幸牺牲),更是对整个人类饥寒的颤抖、抗争的呐喊、难以割舍的切肤之痛与普世悲悯的母亲情怀。

  珂勒惠支还有多幅自画像,那些素描和版画自画像,以及一个青铜头像到现在也非常有名。这并非是一种虚荣与自恋,而是可以视为日记一般,是生活心情的晴雨表,这些她自称的“角色画像”,既展示画家的鲜明个性,又生动传递她的思想与感受,而且还是低成本的艺术创作练习。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高度评价珂勒惠支,说她的作品“是现代德国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珂勒惠支是“具有丈夫气概的妇人”。

  鲁迅先生对珂勒惠支的作品别有一种情感,他说:“在女性艺术家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凯绥·珂勒惠支版画序目》)。他通过好友史沫特莱用100多马克从德国买回珂勒惠支的10幅作品,1931年柔石等5青年遇害,鲁迅把珂勒惠支《牺牲》寄给《北斗》发表,“算是我无声的纪念。”这是把珂勒惠支介绍到中国的第一幅作品。

  1936年鲁迅亲自设计封面、版式,倾注很多心血编印、出版《珂勒惠支版画选》,鲁迅亲自编写作品的说明。他在《写于深夜里》一文中介绍出版珂勒惠支的版画的理由,“这是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的母亲的心的图像”“这里面是贫困,疾病,饥饿,死亡……自然也有挣扎和争斗”“现在由德国艺术家的画集,却看见了别一种人,虽然并非英雄,却可以亲近,同情,而且愈看也愈觉得美,愈觉得动人之力”“为人类的艺术,别的力量是阻止不住的”。鲁迅特意在画集说明上写道:“有人翻印,功德无量”,看得出鲁迅在传播珂勒惠支作品的急切心情。

  由于鲁迅对珂勒惠支作品的介绍,基本上奠定了珂勒惠支在中国艺术界的崇高地位,深刻影响了老一代中国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画家蔡若虹在《上海亭子间的时代风习》一书中回忆:1936年5月,他在上海内山书店花4块大洋买到《珂勒惠支版画集》,并首次见到自己敬仰的鲁迅先生。他对画册如获至宝,反复欣赏,爱不释手。从离开上海的亭子间,漂洋过海,攀山越岭,辗转香港、越南,以及昆明、贵阳、重庆、成都、西安等许多城市,一直到革命圣地延安,沿途困难风险中,始终把这本画册带在身边,称之为“美术史上一部反抗的红旗”,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很大。

  据资料记载,1988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古元应邀赴德国出席德国美术家代表大会,本来没有参观珂勒惠支博物馆的安排,但古元坚持去参观,他深情地说:“我就是受到珂勒惠支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版画的创作。”

  著名画家江丰、李桦等回忆说,珂勒惠支的艺术成了他们“提高思想,深入生活,提高技巧,进行版画创作的重要参考”,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可以找到珂勒惠支艺术的痕迹。

  新时期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发展,在中国多次举行珂勒惠支作品展览,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与热烈欢迎,也成为艺术界历久弥新的话题。

  这几年,我退休后多次在德国女儿家居住,萌生“为中德文化交流”做点事情的念头。从我喜欢珂勒惠支作品,想到我国著名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北师大教授曹文汉,这位比珂勒惠支整整小了70岁,现已80周岁的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喜爱读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精于创作。他的黑白木刻,特别是人物肖像,很有成就,被誉为“当代中国黑白木刻人物肖像上代表性画家”。中国美术馆1983年收藏他的作品13幅,鲁迅博物馆收藏140多幅,古元纪念馆收藏90多幅。在多本画集,例如浙江1990年出版的《中国美术馆藏画选集·版画卷》,就收入了曹文汉的木刻肖像画。

  曹文汉的木刻肖像《莎士比亚》很受大家关注,美国、日本出版的《莎士比亚研究论文集》,都以他的作品作为封面,并且在论文集前面用专页介绍他本人。他的代表作《上市场》《秋情》《晚归》等“延边风情”系列,人们夸赞真正刻画出了人物的韵致与风采,是东北地域特色艺术的杰作。

  我非常欣赏曹文汉的画作,写过他的画评文章。我曾经看到他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他最崇敬的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肖像画,黑白画面,以刀代笔,笔锋准确、锐利,画面上珂勒惠支目光清澈,嘴唇紧闭,凸显她的精神气质。而且画风与珂勒惠支的创作风格相似,我曾经反复观赏曹文汉的这幅作品。何不把这幅作品捐赠给珂勒惠支博物馆?

  在征得曹文汉意见后,我让女儿联系柏林珂勒惠支博物馆,发去曹文汉的画作小样和画家简历,很快得到回应,并约定了会面的时间。

  从女儿居住的城市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到柏林580多公里,他们担心我旅途劳累,想在途中住一宿,我没有同意。那天时而阳光灿烂,时而大雨瓢泼,雨雾弥漫,我外孙女才1周岁多,也跟我们同行,出席各种活动,大家都说她是“最小的文化使者”。

  在柏林,珂勒惠支博物馆馆长卡亚·珂兰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看到来珂勒惠支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馆长介绍说,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到这里,外国参观者占80%以上,可见她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在非常友好的交谈以后,举行了简短的曹文汉作品捐赠和收藏仪式,颁发了收藏证书。我们还借便参观了博物馆的收藏与展览。

  当今迅速发展的中国,被世界认识的方面越来越多,但文化的传播与介绍还很不够。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重要的题目,我们每个人都要把这样的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回程途中,我们还特地到德国东部第二大城市莱比锡,参观了巴赫博物馆;到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在德国德累斯顿是“文化”的代言词),被称为欧洲最美的城市之一,“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观看那里著名的州立博物馆,特别是位于茨温格宫的历代大师画廊以及被森林包围的城市秀美的自然景色。文化交流总是相互的,交融的。我很欣慰以普通的珂勒惠支绘画爱好者的身份,在退休之后做了一件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如今,在珂勒惠支博物馆里也有中国版画作品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