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王国神秘消失,良渚人去了哪里?

  12月4日,周一,照理是博物馆的闭馆日,但杭州南山路上的西湖博物馆却破例开了门,这是为了谁?

  4000多年前生活在遂昌好川村的好川人——从12月4日至2018年1月30日,西湖博物馆有一个“远山里的印迹——好川文化发现20周年特展”,就专门要讲讲好川人的故事。

  我们熟悉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对好川文化可能有些陌生。其实它上接良渚文化,下接马桥文化,而今年正好是好川文化发现20周年。

  开幕一大早,来了很多研究良渚文化的考古专家。好川人和良渚人究竟有什么“瓜葛”?去看展前,先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指甲大小的玉片上

  藏着良渚文化的DNA

  1997年4月,好川村岭头岗,一台推土机正在作业,打算把一片茶园整成水田,结果一推推出了好多陶片。

  得悉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和副所长王海明坐了一夜的车才赶到那里,他们发现岗顶上有一大片墓地。

  其中,有23座墓葬随葬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器物,共发现26件,出土时仅见红色漆痕,它的表面大部分镶嵌或黏附着各种不同形态的几何形石片、几何形曲面玉片。

  这个嵌玉+漆器的组合,似曾相识啊。

  浙江省博物馆就藏着嵌玉漆器(原件),它在良渚文化高等级的反山墓地、瑶山墓地、福泉山墓地中都有发现。而在好川墓群中发现的器物,与良渚文化卞家山遗址出土的漆觚十分相似。

  这还不是关键证据。最让专家兴奋的,是在最大的合葬墓M60墓地找到的三台阶状的玉片,只有2片,跟大拇指指甲般大小。

  如果你熟悉良渚文化,应该知道有一个标志性的刻画符号,经常会出现在良渚高等级的玉璧上——一只小鸟,站在三个台阶的祭坛上。

  而这些指甲大小的玉片,跟良渚刻符一模一样,这正是好川文化与良渚文化密切相关的重要实物证据。

  刘斌说,好川的文化面貌,你一看很独特,但能找到它前后的联系。“如果没有好川的发现,我们看到印纹陶,就把它放到夏代,放到马桥文化去了。”

  为什么命名“好川文化”

  它具备三要素

  2001年出版的《好川墓地》发掘报告里,提出了“好川文化”的命名,并认为其相对年代为良渚文化的晚期,起始距今4300年。

  被定义为一种“文化”,需要哪些条件?

  考古学界一直以夏鼐先生在《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刊于《考古》1959年4期)里的意见作为指导,命名了一系列考古学文化。

  考古专家王明达告诉钱报记者,命名一般有三要素,“有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有一定的时间(年代)跨度,有一定的文化特征的遗迹遗物,例如一组有特征的陶器,例如玉琮、玉璧、玉钺等玉礼器。”

  在好川墓地发现之后,2002年的温州曹湾山好川文化聚落遗址,2004年好川岭头岗东北坡平民墓地的发掘,以及最近江山山崖尾遗址好川文化墓葬的调查勘探,更是丰富了好川文化的内涵,范围从仙霞岭的中心,一直到瓯江。

  而良渚文化、好川文化与周边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吸收,也许正是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这次展览上,我们还能看到大汶口文化、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江西广丰社山头遗址的器物,帮助我们理解它与周边其他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

  良渚人去了哪里

  好川是最重要目的地之一

  好川文化既然出现在良渚文化的晚期,那会不会和良渚文化的消失有关系。

  “也许是一场历时多年的大洪水,导致良渚文明的衰落。4000多年前,良渚王国神秘消失。几乎同时,浙南山区的崇山峻岭中,一个叫好川的地方,赫然出现良渚人的足迹。它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在朋友圈写了这样一段悬疑范的解读。

  “原来我们对良渚文化的后续去向不是很明确,现在至少知道有一支,沿着钱塘江往好川方向走了。当地应该是有部族的,良渚人到了那里,慢慢被同化,良渚自身的因素越来越弱,当地因素越来越强。”王海明说。

  “不能说它的出现,就意味着良渚文化的消失。我们现在能证明,距今4300年前,良渚古城还是很辉煌的,但后来它消失了。但良渚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失踪,他们有一部人是往北过了长江。过去学界传统观点认为,良渚文化的范围以环太湖为主,向北不超过长江,但当2011年位于江苏兴化和东台交界的蒋庄遗址被发现时,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沿着钱塘江往浙西南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指着一件麻花一样的曲面玉片说,“好川人的琢玉技术很发达,比良渚人又提高了一步。”

  “这就说明,良渚之后,文化和社会,肯定是进步了。”刘斌说,就拿台型玉片来说,从温州、丽水,一直到山东,在那么大的范围里它都出现了,说明信仰上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一定是进步的。

  展览名称:远山里的印迹——好川文化发现20周年特展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4日至2018年1月30日

  展览地点:杭州市南山路89号西湖博物馆

  本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王平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