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市场正在悄悄的变化,你都知道吗?

  明成馆的主人黄少棠先生,是知名的香港古董商,经营古董瓷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曾为多位收藏大家做顾问,包括徐展堂等敏求精舍的4位藏家。前不久,在2017年嘉德典亚艺博会上约访黄少棠先生,听他谈及瓷器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

  首先,国外藏家在出货。

  由于国外老一辈的古董瓷器藏家越来越年长,年轻人进场较少,所以这几年一直在出货。不仅是欧洲,日本也是这样。

  日本的富二代、三代们大多是接受的西方教育,对西方文化艺术更感兴趣,所以他们进入的是西方艺术品市场。而中国这几年发展非常快,不断有新藏家进场。

  第二,随着“让艺术走入生活”观念的普及,文房瓷器的市场在升温。

  二十几年前,当他买第一件文房瓷器的时候,就觉得它们很特别,生动活泼,品味高,价钱还不贵,于是开始收藏。黄少棠笑言:“那时候官窑器太贵,留不住,能留住的也就是文房用瓷了。”

  文房用瓷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笔筒、水注、镇、臂搁、香炉、插屏、壁挂瓷板等等,只要能装饰书房的品类都涵盖在内。

  有趣的是,在香港,以前香炉卖得不好,因为藏家们误解香炉为拜祭亡灵时烧香用的。

  其实,香炉是文人书房中的重要器物,品香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不仅可以安神减压,还可以赏袅袅青烟,非常有意境。

  这几年,文房用瓷越来越受关注,一方面,现在的藏家买艺术品的时候喜欢与生活结合,而文房用瓷在诞生之初就是实用器。

  另一方面,文房用瓷的品位高,优雅、漂亮,画面生动活泼,有故事性和深意,尤其是过渡期的人物故事题材,每个人观感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一件瓷器上画有一位背剑的道士和一位将军。梁晓新先生解读的故事是丘处机拜见成吉思汗,劝谏他不要杀人,而黄少棠想到的是吕洞宾的故事。这种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关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古董,很多藏家都是心有顾虑的。

  黄少棠认为,如果是昂贵的、国宝级的孤品,那么尽量不去使用,而那种典型的、不太贵的、有一定存世量的古董是可以适当使用的,比如插花,非常美。

  2016年,黄少棠跟嘉德合作做过花香供佛主题展览,邀请一些插花大师为展品插花,效果非常好。

  第三,藏家追求和方式发生改变。

  相对而言,老一辈的收藏家更为低调、纯粹,大部分是因为喜欢才买,会做深入、细致的研究,鉴赏、鉴定的能力不一定会输给专业人士。

  比如敏求精舍的叶义医生,以收藏竹雕著称,出版的《中国竹刻艺术》在行业里被当成《圣经》。他白天忙碌工作,晚上回家挑灯夜读,研究藏品。

  他过世后,黄少棠曾参与整理其藏品,见过他为每件藏品写的签条,每件东西的著录、来源都有详细记录,可见其用功甚勤。

  新老藏家步入收藏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老一辈藏家往往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19世纪瓷器开始入手,然后慢慢收藏清三代,之后再收藏明代及高古瓷。

  而新兴藏家追求特别,不怕贵,总想一入场就买最好的。黄少棠认为,循序渐进的进入方式其实是最好的,希望藏家有更多的审美培养和沉淀。

  第四,随着信息透明化,古董商的盈利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古玩行业里有一句行话:“我吃仙丹了。”意思是买到了“漏儿”。

  黄少棠认为,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古董商,现在想捡漏儿都难,信息的透明化使得低买高卖的盈利模式成为了过去式。

  “古董商不可能再用低价买到古董了,这几年我没有见过。就算是一些偏远地区出来的东西,其实也根本不是漏儿,让我出这个价钱,我还不一定会买,价钱已经没有空间和弹性。”他认为这是近几年古董商遇到的最大问题。

  古董商生存越来越难,这是一个时代的改变。

  那么,是不是有一种方式可以不怕贵?

  黄少棠认为,古董商并不是无路可走,买的贵,卖的时候会更贵,而且时间的沉淀、发掘更多的故事都可以改变价格,做展览、出版书籍也会增加附加值,这是古董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还有一个方向是跨界合作。

  十几年前,黄少棠曾经尝试过筹建古董商会,可惜后来流产了。

  2015年,黑国强组建古董商会的时候,黄少棠欣然加入,因为会员们聚在一起做展览也是一种推广,对行业大有好处。而且,这个商会非常包容,涵盖了瓷器、家具、佛教艺术、书画、当代水墨等各个领域,以前古董商们只是跟同领域的人交往,现在打破了界限。

  明成馆这次在嘉德典亚的展览就是跟黑国强的研木得益合作,将瓷器和家具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比单独陈设更有韵味。

  最近几年,黄少棠还在思考古董行业怎样与金融结合。

  顶级古董艺术品动辄过亿,买得起的人凤毛麟角,即便藏家身家百亿,资金大部分也是投放在了生意上。

  那么,可不可以用基金的方式一群人合买一件古董?

  届时办展览、请专家分析藏品,然后股东轮流持有一段时间,让每位参与者都享受到研究、了解的过程,等卖掉时,既过足了瘾,也赚到了钱,何乐不为?

  黄少棠觉得这是一个趋势。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