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平:从南粤文物探寻岭南先秦古代文明

  “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从何而来,更能告诉我们要往何处去。我们现在比以往更接近历史。”----------李伯谦
  
  (作者:黄建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广东的改革开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整体的经济总量也领先于兄弟省市,让所有广东人引以为傲!然而,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在人文历史底蕴方面,始终处于尴尬境地。被学界好事之徒讥讽为“文化沙漠’’、”南蛮之地”。一九八三年十月六日,广州象岗山山顶西汉初年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墓的横空出世,终将广州城的历史提前到二千多年前。广州城也一跃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切来得那么及时,让广东人真正扬眉吐气了一回!历史的年轮似乎将广州的最早历史年限的上限定格在了秦至西汉早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东博罗县横岭山墓地出土甬钟
  
  那么,地处中国大陆南端的岭南地区的青铜时代是个什么状况?在历史上何时开始铸造青铜器?是否经历过青铜时代的发展阶段?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当时的广东省考古界和学术界是个盲区,也是一段中国史书中未有文字记载的空白。中国考古界和学术界以往有个说法,即商文化在中原腹地,没越过长江以南。广东以北的近邻湖南,先后发现了商周时期的遗址和出土的青铜器。最有名的是民国时期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和里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和人面方鼎;还有湖南常德桃源出土的商代铜器皿方罍。这些器物力证了商代青铜文化在长江以南的发展非常成熟,和中原的商代青铜文化耀相辉映。同时期的岭南,到底有没存在过文明程度相当高的青铜时代?由于区域阻隔,岭南地区远离中原,正史记载很少,一直被后人史书称为“化外之地,瘴疠之乡”。并认为,岭南文明的开始,是秦军南下之后。这些问题,让广东学术界苦苦追寻着答案---------。
  
  2000年2月,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北岸的博罗县,因高速公路工程在博罗县横岭山的施工,使三百多座商周至春秋战国先秦古墓葬浮出水面!广东省考古工作者在对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了1000多件随葬品,有陶器、原始青瓷、青铜器、玉器、水晶器、砺石和铁器。青铜器有甬钟、鼎、钺、矛、戈、箭镞等。其中,大量青铜器的发现,有力证明了早在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已经于岭南地区存在。从出土的器物看,工艺特征及纹饰,既有中原和岭南综合的文化因素,也有岭南本地土着的文化因素。《吕氏春秋》记载:“坜汉之南,百越之际,-------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从地望看,缚娄古国位于东江流域内,管辖地域包括今惠州(包括博罗)、东莞、深圳一带。博罗横岭山先秦墓葬发掘后所呈现的考古学文化证明,先秦时期,在博罗区域已经存在一支强大的、使用为数众多的青铜礼器、青铜乐器、青铜兵器的部族。从排列有序的、等级森严的墓葬群看,与国家的呈现形态是吻合的。离墓地不远的地方应该有古城遗址,而这唯一能与此地望相对应的只有缚娄古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0年2月于广东省博罗县横岭山墓地出土青铜鼎
  
  广东博罗横岭山墓地所出青铜鼎为范铸、扁形立耳、薄胎、柱形足。纹饰系岭南本地风格。器物特征不具备中原和荆楚风格,表明至少在商晚期,岭南地区已掌握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已具有相当高水平的青铜文化。与岭北区域的湖南、湖北所出之先秦铜器相比较,多了份绮丽婀娜,少了份诡异厚重!无论从铸造工艺还是整体的艺术风格来看,还较落后于岭北的湖南、湖北。长江以南区域的湖南、湖北先秦墓葬所出之立耳青铜鼎,在西周早中期以后就向西周晚期及春秋早期流行的附耳青铜鼎制式转换。由此可知,博罗横岭山所出立耳青铜鼎年限不晚于西周早中期。缚娄古国的存在年限也应该不会晚于此时间段。博罗区域存在铸造水平非常高的青铜器,如系本地铸造,提供原材料的铜矿来自哪里?冶炼作坊在哪里?缚娄古国城址的具体范围在哪里?缚娄古国是商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还是百越族自立的王国?缚娄古国与西瓯古国以及骆越古国之间的关系?种种谜团还需依靠更多的地下出土文物来印证、来解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古代先秦史学者黄建平(右)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左)
  
  博罗横岭山先秦墓葬的成功发掘后所体现的价值,反映出中原文明与岭南文明相互交融的共性。也反映出岭南本地文化的个性。但从整体来看,共性大于个性!说明广东至少从商周时期就有了自己较独特的文化。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的发掘从考古学的角度证明了,岭南早在近三千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文明存在。作为当前已知广东境内先秦文化重要的新发现,它改写了整个岭南的文明史,成为了岭南地区并非“蛮荒”之地的有力证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先生说:“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从何而来,更能告诉我们要往何处去。我们现在比以往更接近历史。” 由于广东历次考古发现的商周青铜器数量以及考古证据的材料有限,导致能准确确定纪年的商周青铜器较少。学界对广东早期青铜器的断代分期也存在歧异。岭南古代青铜文明的学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希冀学界能给予更多关切和投入,为岭南早期的青铜文化研究开辟学术新天地!(作者:黄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娜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