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馆成为美育大学校
2017-11-23 16:36:09 作者:张 丽 来源:北京晚报 已浏览次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这两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真知灼见在中国美术馆得到了最接地气也是最真实的体现。据本报报道,尽管北京已经进入了寒冬时节,但在位于五四大街的中国美术馆门外,每天都是人头攒动,参观热情持续高涨。据中国美术馆粗略统计,刚过去的双休日,参观量已突破2万人次,远超美术馆日参观6000人次的上限。
一向有点“高冷”的美术展览忽然蹿升到这个热度,自然是因为拿出了振奋人心的好东西。上周五和上周六,两大展览先后对市民开放,先是“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展览汇聚了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叶浅予、李可染、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等20世纪书画大师共200余件套名作,其中90%的作品是首次走出美术馆的库房与公众见面。紧接着,百岁老人、国学大师饶宗颐的“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巡回展”也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出众多饶老难得一见的书画作品。而且,这两大展览的展期都十分短,都在11月26日闭展。此外,中国美术馆同期展出的还有“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宝藏经典 活化精神——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陈列”、“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展”等重量级展览。
就冲着“90%的作品是首次走出美术馆的库房”,在北京的冬日,呵手跺脚地站上几个小时也值了。和再一次引发“故宫跑”的“千里江山”大展一样,美术馆外的观众也不见得都是具备专业知识的美术界人士。请不要觉得他们是凑热闹吧!人们就是觉得能亲眼看到这些名满天下的大师之作,是一种享受,是一次愉快的文化活动体验。这就是老百姓(603883,股吧)在用自己的行动在表达什么叫“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那么中国美术馆方面能不能再多做点什么呢?倒不一定像故宫那样备上“方便面”,但似乎可以大力促进预约制度,像如今医院门诊一样把预约时间精确到小时,缩短观众寒风中苦等的时间。同时,还可以把网上展览做好做细,用高精度的图片、详尽地解读满足那些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的需求。另外,是不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开夜场参观,延长节假日参观时间等。办法有很多,只要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里,问题就总能解决。
平心而论,全世界的著名美术馆、博物馆都免不了排队,人们对此也基本持平常心看待。但观众的理解和体谅其实更是一种激励。人们能够感受到包括中国美术馆在内的博物馆界人士,为了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已经行动起来了,但面对着观众们对于美的渴望、对于知识的热情,仍旧应不需扬鞭自奋蹄。

责任编辑:小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