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第二届)在京成功举办
2017-11-22 17:19:19 作者:向子骞 来源:中国考古网 已浏览次
2017年11月18日-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第二届)”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三层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单位的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白云翔研究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等多位嘉宾出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吕学明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典礼,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先后致辞。
在致辞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感谢了各位学者的到来,肯定了“青年论坛”平台的重要性和前瞻性。黄教授指出,在学术领域,青年很大程度就意味着前沿或潜在的前沿,重视青年学者的发展才能着眼未来、立足长远。在考古大家庭中,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是一位较为年轻的成员——考古专业的创建始于2004年魏坚教授的引进,考古文博系的创建则迟至2013年。在短短十余年间,人大考古之所以能够获得迅速的发展,原因之一就与这种重视青年学者、注重学术传承和发展的办系思路有关。此次主办本届论坛,正是有志于推动青年学者加强交流合作,为共同推进历史时期考古的发展和进步尽一份力。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除了作为“东道主”,代表考古文博系全体师生真诚欢迎并感谢诸位老师、同学的来到,更作为前辈,表达了对青年学者的祝福和期盼:青年正是生机勃勃,充满干劲的时段,青年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成就了许多学者后来的学术硕果。由王煜、赵俊杰和陈晓露三位青年学者联合发起的“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在短短两届间,就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正反映了青年学者们旺盛的创造、研究能力和互相交流的需求。魏老师回忆说,“我们在上学时并没有太多这样的学术论坛,偶尔听场讲座都是难得的机遇,又是写心得又是做笔记。而现在,我们这些50后、60后的学人,能为当代青年学者搭建这样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主角,不仅是生在好时代的青年学者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荣幸。”其言拳拳,令人动容,学者或许会老去,但学术的生命力常青,正是有了前辈学者对青年学者的扶持、提携、鼓励,学术才在传承中永葆生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则从日本正仓院展览引起日本万人空巷的案例,讨论了考古学的广阔发展前景,强调了考古学教育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考古学对社会整体人文素质提高的促进。中国在考古学教育方面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空白,需要做很多工作,这是青年学者们的机遇,更是压在大家肩头的责任。历史时期的考古,更是考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历史系的地方,就应该有考古。历史(文献)是回忆的纸本载体,考古(遗迹遗物)是往事的实物载体。”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的召开,有益于让青年学者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探索和总结历史时期考古学方法论。
开幕式之后,论坛正式开始。整个论坛共分为七场,每场均由青年学者发言、嘉宾点评、提问与答疑三个环节组成,总计22位学者先后作了报告。报告涵盖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十分广阔,从韩国完州葛洞遗址,到东南亚地区的鬼子母图像遗存,从战国时期楚地的编钟,到台湾清代寺庙传世的鉎铁炉,墓葬、城址、建筑、器物、图像、性别差异、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等都是学者们关注的对象。讨论主题既有细致到一座墓葬,一件器物的研究,也有在全面梳理材料基础上的综合研究。
研究方法层面,既有从宏观、全局视角,进行长时段文化面貌和社会变迁的梳理,也有针对具体遗址、器物、图像进行的细致分析;既有以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等传统方法来解决新材料、新问题的研究,也有借鉴古人口学、古病理学、艺术是学等处理考古材料、开辟新研究领域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研究都能够在研究具体问题的同时,进行方法论的反思。丰富的材料,翔实的内容,犀利的角度,对于在场的学者,尤其是列席旁听的观众,无疑是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
点评嘉宾们对报告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无论是对新材料的新研究,还是对“旧问题”的再思考,青年学者们都做到了有理有据,材料翔实,论证充分。学术没有标准答案,现下得出的结论还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但青年学者们这种严谨扎实的学风值得肯定。同时,嘉宾们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点拨了未来深化研究的方向,青年学者们都深感获益匪浅。点评结束后,青年学者们又一一解答了观众们提出的问题,并就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术报告与讨论部分结束后,吕学明教授主持了论坛的闭幕式。在学术总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白云翔研究员对论坛给以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次论坛不仅组织周密、细致,而且特色突出、学术含金量非常高,并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参与者是是充满朝气、富有学术热情,有一颗赤子之心的青年学者们。在大多数高校、科研单位的现行评价体系中,参加此类论坛、发言报告、提交论文,均不能作为科研成果或绩效来计算,青年学者完全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愿意付出大量的心血来筹备,忍受舟车劳顿来参会,在交流中开拓视野、互相促进学术进步。两天的论坛,青年学者们也抓紧每一分钟,包括茶歇时都仍在相互交流、探讨问题。二、论坛议题集中而又广泛,论坛涵盖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很大,讨论的主题更是丰富多彩。同时议题多集中在历史时期。三、报告内容材料翔实,青年学者们视野开阔,均将研究对象扩展到较大范围的时空框架中去考察,上串下联、纵横捭阖,在综合考量后审慎地得出观点,结论大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四、主办方精心设计,每位发言人的报告时间长达三十分钟,让每位青年学者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心得,真正把问题展开讲通讲透,这是与会者能够深入探讨问题的基础。
最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教授做了总结致辞,他高度赞扬了本次论坛的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充分肯定了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的价值与意义。他说:“与会两天,我深深感受到了青年学者们的学术潜力,可谓后生可畏。学术能够不断发展,依靠的就传承与创新。我们虽不是巨人,但愿意让后生们站在自己肩膀上,让他们看得更长、走得更远。“朱泓教授还表示吉林大学将承办第三届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期待进一步将优秀青年学者凝聚和集中起来,共同推进历史时期考古、乃至中国考古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