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高速建设项目发现百余座古墓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配合周(口)南(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对杨单庄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1月13日,周口晚报记者了解到,考古人员经过5个月的努力,已发掘面积4530平方米,发现古墓葬120多座。

 

  这些墓葬分为汉代、宋代和清代,其中以汉代居多,同时还发现有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的遗址。这些墓葬共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骨器、鎏金器、银器、石器等各类文物标本500多件。在这些墓葬中,汉代墓葬多达105座,其中竖穴土坑墓81座、砖室墓24座。让人高兴的是,这些汉代墓葬较少受到盗扰,保存较为完整。墓葬出土的陶器有487件,器型以陶罐为主,还有少量的陶鼎、盒、盉、壶、碗、盆、耳杯等,质地多为泥质灰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少量饰绳纹和彩绘。墓葬中出土陶俑40件,主要有人俑和动物俑,人俑主要有侍女俑、戏俑等,动物俑主要有鱼俑和狗俑等。其中一座西汉早期墓葬出土13件陶俑,且保存完整。从这些出土的陶俑分析,墓主人应为贵族身份。

 

  此外,汉代墓葬还出土了20件铜器,器型主要有铜镜、铜矛、铜镦、铜带钩、铜釜、铜簇、铜印章和铜烟嘴等。汉代墓葬M59(如图)出土的铜印章为双面印,字体为小篆,一面是墓主人的名字宋黡(音yan,意思为黑色的痣,据参与发掘的考古专家分析,墓主人的脸上或许有一颗黑痣,索性就以此为名),另一面的4个字表明了墓主人的官职。

 

  在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窖藏、窑址、水井等十余处遗址。从出土的遗物判断,该遗址的年代从汉代一直延续至清代,以汉代遗存为主。窖藏坑为圆形竖穴式,年代为汉代,破坏较严重。窑址为近圆形结构,破坏较严重,未发现有出土物,年代为汉代。水井为土坑竖直壁,年代为清代。

 

  埋葬方式和随葬品往往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此次大面积的墓葬发掘,人们能基本了解该区域在汉代及宋、清时期的墓葬埋葬方式和埋葬习俗。另外,这些墓葬出土的生产生活用具较为齐全,这对研究该区域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周口晚报)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