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代坚守出新彩——保康国家级非遗项目沮水呜音传承新记
2017-11-09 09:17:23 作者:包东喜 王承鼎 宋进潮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已浏览次
图为沮水呜音技艺:甩马锣。

图为传承人王成成和其叔叔表演换拇眼。(王红棋 摄)

图为传承人王成成和其叔叔表演换拇眼。(王红棋 摄)
“呜音可以吹到皇帝的金銮殿,也可以吹到小姐的绣花楼。”《沮水呜音》于2008年入列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朵深山奇葩,如今怎样?近日,记者探访了保康最具传承代表性的王氏乐班。
楚声遗韵
沮水河畔回响千年
深秋时节,山色斑斓。在马桥镇赵家山村,王氏乐班王成成拿出呜音演奏用的长号,对着茫茫群山,气沉丹田,吹奏出“呜呜”声,音韵低沉悠长,让人有天地回旋之感。
沮水呜音(原称巫音),是古代楚地巫音一脉相承的遗韵,因使用器乐长号发出“呜呜”声而得名。
呜音在一般的吹管乐中称为箫音,是筒音的超吹音,用艺人的话来说,这种近似“逼”出来的声音清晰、幽暗、虚渺,似巫师吹牛角招神的呜呜声,听之令人肃然起敬。
村民描述,喜事,呜音班子艺人能用长号吹出“哈哈……”之声,喜庆和谐;白事,吹出“呜呜……”的哀思之音,听者无不感到悲怆。
史载,西周时期,楚国立国于现在的荆山沮、漳水一带。“楚人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齐庭陈大吕,荆国起巫音。”巫音即巫师歌舞时用的音乐。
“呜音流传千年,其中古风古韵保留最完整的当属保康的沮水呜音。”82岁的杨顺适介绍,从他调查到的《乐班传承谱系》中看,其传人大多渊源于赵家山村的王氏乐班,王氏乐班有史可查的呜音传承已有10代。
1985年春,杨顺适时任保康县文化局副局长,在下乡收集民歌途中,第一次听到老艺人王作玉吹奏呜音,至今难忘:“那声音听起来是那么遥远、苍凉、低闷、神秘、幽暗,时而如山间流水,潺潺而流;时而像步入神秘地宫,让人心惊胆战。”
杨顺适了解到,呜音是吹打乐器演奏的音乐,演奏乐器由长号、呜音喇叭、战鼓、边鼓、勾锣、包锣、马锣、引锣、镲子、木鱼、竹笛等乐器组成,呜音喇叭比普通喇叭长且厚,发音低沉郁闷,演奏班子一般由5至7人组成。
百余呜音口口传
半数谱曲传今朝
如此好的先民古乐,怎能尘封深山幽谷?
随后20多年,杨顺适专注收集、研究沮水呜音。据王作玉等艺人介绍,呜音有108首,因年代久远,演奏技艺很难,加上这种音乐口口相传,没有曲谱,王作玉已是
家族第八代传人,他也只会50多首曲子。
1987年,杨顺适多次来王作玉家,根据其演奏记录了《雀雀灵》《叶叶落》《狮子滚绣球》《情姐叶叶高》《天下同》《范手》《娶亲调》等52首曲子,将呜音乐曲进行筛选与记谱规范,编写《沮水呜音》。1989年,杨顺适撰写论文《楚声遗韵》,在《中国音乐》第2期上发表,这也是楚声遗韵沮水呜音首次被外界所知晓。
经杨顺适调查,从先秦楚国开始,沮水呜音就以家族嫡传方式传承。
“如今,沮水呜音在保康有两支传承班底,尤以马良镇赵家山村王氏乐班最具代表性。”保康文化馆馆长罗琼介绍。
2014年王氏乐班班主王述银被列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系家族第九代传人,其子王成成被列为襄阳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王氏乐班人员众多,一个村联合开展传承活动能拉出3支队伍同时演奏,让人大开眼界。
传承创新
让楚乐瑰宝焕发新生
“王氏乐班呜音传承方式不断创新,既有传统的口口传承,也与高校音乐专业师生联手,还举办呜音培训班,多种传承方式相结合,这些原生音乐瑰宝一定会发扬光大。”罗琼说。“我们王家班有一些绝技,如偷换气、甩马锣、双摸眼等。”36岁的王成成,如今成了王氏乐班传承骨干。
10岁时,大伯王述金看他痴迷呜音,便教他练习基本功甩马锣--吹奏曲目时将巴掌大的马锣抛上抛下、扔出接上。“从小学四年级起,往返学校路上我拿石头当马锣甩,开始,手被砸得生疼,到后来,手上磨出茧。”王成成笑着比划,为达到手眼一致,抛接自如,他苦学苦练了10个年头。“我把这套手艺教给徒弟了。”王成成为呜音后继有人兴奋,将师传之法和自己的经验倾心授徒。
王成成介绍,呜音艺人都怀揣绝技,必得学会偷换气,偷换气是一种连续吹奏的技能,就是仅靠鼻腔进气的本领。另外,两人配合默契同时演奏,各自用一只手去按对方喇叭的唢眼儿,被称为“换拇眼儿交叉合奏”。
上世纪90年代,沮水呜音王氏乐班班底传承辉煌,足迹遍及保康、南漳、宜昌等地。王成成忆起赶山路做“期活”(红白喜事):“走得脚板生疼,我恨不得把身上背的铜器扔到半路上。”
2007年,王述金老人去世,王成成的父亲王述银接过班主重任,继续传承该项目。“到襄阳高校交流,进五道峡景区展示,到县剧场表演,每年参加这样的活动30多场,做‘期活’还有近百场。”王述银说,乐班人心很齐整,随叫随到,目前收入稳定,喜欢呜音的城里听众也越来越多。
沮水悠悠,呜音绵长。王氏乐班10代接力坚守,让呜音重放光彩。

责任编辑:小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