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书画 “修旧如旧”

        “修旧如旧”,作为我国文物修复界的不成文的原则,由于修复效果的差异引发了各种争论。作为业者在传统书画修复中,关于“随旧”处理、全补、操作、“天衣无缝”认知和应用关于如何形成系统而科学的修复理念应引起足够的反思。

 

        一、书画“修旧如旧”的定义

 

        目前形势下,在书画修复中的“修旧如旧”的工作中,“善本古籍的修复自始自终要格守‘整旧如旧’的原则,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善本占籍的原始面貌和风格”。“在修复古旧书画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原来的装演形制,切不可画蛇添足,改变原貌。”目前,前修复是维修、保护,有人说修复是恢复、复原,还有人定义为替换、更新,正是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导致了“修旧如旧”理解与实践的多样性,因而,多样性的修复效果也随之出现。如上所述,“随旧”处理为天衣无缝的“修旧如旧”方式,是传统的古董修复中最为习惯性使用的技术方法。但如果我们将其作为修复的总体价值原则,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时,会发现其可能存在或引起不同的解读与实践。

 

        二、“修旧如旧”在书画修复中的运用

 

        1、技术环节

 

        一般意义而言的书画修复,是必须在揭裱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古旧书画大多带有原装裱,对于这些残损的作品,必须揭除其装裱材料,揭去背纸及托纸,并进行洗涤去污、修补残缺,再按照要求装成适宜的品式。早在明人周嘉胃所著的《装演志》中,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修复技术,主要技术环节为洗、揭、补、全,至今仍然使用。

 

        2.复原情况

 

        在传世书画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件作品是保持着刚刚创作之初的面貌,这与书画作品的功能及传统的鉴藏方式相关.书画作品既被认为是“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可“鉴古”之宝物,可以据以考古,增广见闻:同时,它们也是一种玩物,要在生活中为人所“玩”,与人的触感相接洽,甚至可能被“古为今用”,成为生活的用品。这种古物新用的做法,将古物自其自身既有脉络中得到解脱,不再只是作为古代的“标本”,而重新融入当前的生活范畴.明清之际兴起的“古玩”赏鉴方式尤为明显地体现了这样的“鉴古”与“玩一占”趣味。而对于传统画的这种态度又由于不同的鉴藏群体旱现出各有侧重。不同历史时期的皇家内府都可以据其自身的权利与独特趣味对收藏。

 

        3.古旧感的重要性

 

        应该说,作为技术措施原则的“修旧如旧”为我们展现了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所主张的“古旧感”彰现了传统书画给予人们的独特审美感受,但同时它所力求的“天衣无缝”却又使修复后的作品陷入有意“作假”的困境。当我们将追求“天衣无缝”的“修旧如旧”原则放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中,与现代修复理念参照比较,就会发现这一原则文物修复独特的美学中无法逾越的重要性。

 

        三、“资料性文物”修复与保护迫在眉睫

 

        不论是从传统书画修复的具体技术环节,还是从传世至今的古画面貌来看,“修旧如旧”的修复方式更多的限于画心材料及画面形象的艺术信息、历史信息的复原,这也是更多的为了艺术史研究及观者的欣赏。但当从文物或遗产的角度来看,“装裱”可谓是缺失了。传世古书画作品大都有原装,从装裱品式的部位来说,许多都承载着各种艺术信息;从书画作品保留下来的轴、卷、册等形式及所保留各种装裱面相,扩及到工艺美术的范畴,如造纸业、染纤品业、木工等,再加之装裱修复后本身的形式、尺寸的改变,这些都应该视为传统书画文物的一部分,可称之为“资料性文物”,这些从古画装裱与修复而开展出来的各式“资料性文物”却是长久以来最被忽略的部分,其实,这些也应该成为当今书画修复中最有待开拓的地方。

 

        总之、作为古书画修复者,只应该延长“遗产”物质体的生命,无权对它们的本体作主观臆想的修改,但依照“文化遗产”的三种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论,艺术价值是传统书画承载最多的,因而,审美的诉求需要得以满足,同时,书画物质层的补缀也为这种满足提供了可能性。

责任编辑:木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