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清代宫廷贡茶的那些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的贡茶

  所谓贡茶,就是上供给皇上喝的茶。说起贡茶的源起,实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它与其它贡品一样,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在本质上也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从西周到清末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唐代是古代贡茶制度最终形成时期,此后历代相沿,直至专制王朝的终结。唐代的贡茶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主要有常州阳羡茶、舒州天柱茶、湖州顾渚紫笋茶、荆州团黄茶、福州方山露芽等二十多个州的名茶。二是除了地方纳贡外,唐朝政府还在一些名茶的重点产区设置贡茶院,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顾渚山设立的贡茶院,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管理,雇用由政府控制的茶农种植、采摘、制做贡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代的贡茶制度在沿袭唐代的基础上有很大变化,随着顾渚山贡茶院的衰落,北宋政府在福建建安设立贡茶园,专门负责宫廷饮茶的供给。宋代北苑茶园不仅茶产量巨大,且从制作工艺,还是外部包装、保存方面,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

  元代的贡茶仍以建安的皇家茶园为主,规模相对小于宋代。但除了沿袭宋代在北苑德御茶园之外,元政府在武夷的四曲溪畔开设新的御茶园,扩展了御茶的生产区域。

  明代贡茶的数量急剧上升,除了规模较小的几个皇家茶园外,贡茶主要依靠五个主产茶省的进贡。明太祖时,全国的贡茶数额分配“南直隶五百斤,江西四百零五斤,湖广二百斤,浙江五百二十斤,福建二千三百五十斤。”其品种也不断发生变化,散茶成为贡茶的主体。

  清代帝王非常重视贡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化的体系,一种文化的累积。贡茶不仅关乎宫廷生活,还对社会经济有重要影响。在茶叶的管理与分配上,茶库和茶房及相应的管理制度都有一种层次化的体系。在使用贡茶方面,清代宫廷不仅做到了物尽其用,且对清代民间的用茶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清宫贡茶的来源

  从清代的进贡制度上看,贡茶分为土贡和不定期贡两类,土贡即贡茶区每年进贡的定额茶叶,不定期贡则包括节日进贡及一些临时性进贡。

  清初贡茶仍延续明代的传统,以福建、浙江、南直隶、江西、湖广等五省茶产区供给为主,随着清代政局的稳定,版图的扩展,逐步将全国的十三省产茶区都纳入其中。除了土贡的贡茶外,还有很多不定期贡的茶叶,如在三大节(元旦、端阳、万寿)进贡的茶叶,还有来京陛见贡、谢恩贡、传办贡等。这些茶叶大都随着其他的贡品一起入贡。

  清代贡茶品种

  清代的贡茶品种众多,既有芽茶也有相关的成品茶,按照清宫进单的记载,清代主要的进贡茶叶省份有十三个,这些茶叶中成为贡茶的时间早晚不一,有的是从明代延续下来,有的是清代才开始成为贡茶的。这些贡茶的持续时间也不一,一些贡茶品种一直延续到清末,也有一些贡茶由于宫廷的选择性因素或产量下降等各种原因的影响,进贡的时间较短。

  清代十三省的贡茶品种

  1.福建省

  福建是中国古代贡茶的主产地之一, 清代福建省主要的贡茶品种有:武夷茶、岩顶花香茶、工夫花香茶、莲心茶、莲心尖茶、天柱花香茶、三味茶、郑宅芽茶、郑宅香片茶、乔松品制茶、花香茶。

  2.云南省

  清代云南主要的贡茶品种是普洱茶,从实物形状来看,有普洱团茶、普洱散茶、和普洱茶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碎普洱茶膏

  在此特别提出一点, 清代宫廷中尚没有意识到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道理,在“贵新贱陈”的原则指导下,皇帝饮用的都是当年新进贡的茶叶,大量的陈茶会通过各种渠道处理掉,所以现存的普洱茶最晚不过光绪年间,距今一百多年,至多不会超过两百年。其他的茶类也是如此,所以故宫博物馆现存的各类茶叶文物,几乎都是光绪朝或宣统时期的藏品。

  3.安徽省

  安徽历来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地区之一。清宫的贡茶品种主要有:珠兰茶、雀舌茶、银针茶、六安茶、雨前茶、松萝茶、黄山毛尖茶、梅片茶、六安芽茶等。

  4.四川省

  清代,四川省的贡茶品种很多,主要有: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蒙顶山茶、灌县细茶、名山茶、观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锅焙茶等。

  5.浙江省

  浙江素有“丝茶之府”的美誉,是我国长江上下游地区主要的产茶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贡茶的重要省份。清代贡茶品种主要有:龙井茶、龙井雨前茶、龙井芽茶、黄茶、桂花茶膏、人参茶膏、日铸茶等。

  浙江的贡茶中,数量最大的不是龙井茶,而是黄茶。主要原因是黄茶是熬制奶茶的主要原料。

  6.江苏省

  江苏是清代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也是清代贡茶的重要产地,主要的贡茶品种有碧螺春茶和阳羡茶两种。

  7.湖南省

  湖南一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贡茶省份。清代,湖南主要的贡茶品种有安化茶、君山茶、界亭茶几种。

  8.江西省

  江西是中国著名的产茶地区,也是清代重要的贡茶省份之一。清代主要的贡茶品种有庐山茶、安远茶、永安茶砖、宁邑芥茶、安邑九龙茶、赣邑储茶等。

  9.贵州省

  贵州省也是清代一个重要的产茶区,主要贡茶品种有:龙泉芽茶、龙里芽茶、余庆芽茶和贵定芽茶等。

  10.湖北、山东、广东、陕西

  清代湖北、山东、广东-、陕西也有一些贡茶进入宫廷,由于其数量较少加之品种较为单一,放在一起介绍。清代,湖北主要贡茶品种是通山茶;山东主要贡茶品种是陈蒙茶;广东主要贡茶品种有鹤茶、宝国乌龙茶两类;陕西主要贡茶品种是吉利茶。

  清宫贡茶的运输与包装

  清代,贡茶从产地抵达京城的成本非常高,为保证皇宫能饮到当年新出的茶叶,地方官员想尽各种办法缩短茶叶的采摘时间,尽可能快的将茶叶运抵京师。而清政府也设置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贡茶能按时交进宫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代贡茶的运输按照进贡方式也可分成两种,即土贡和不定期贡。

  土贡的茶叶由地方官负责征缴、解押,派发通关令牌和接送路费银。 清代的贡茶基本上是通过驿站运送至京城的。除此之外,一些路途遥远的省份,还会通过水路运送贡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及时间,但同时也对贡茶的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定期贡的茶叶由于数量相对较少,一般和其他贡品一起进入宫廷。这些贡茶一般会由进贡官员的亲信负责解压,到京之后交与奏事处,皇帝根据需要及个人爱好赏收或封驳。一般情况下,作为土特产的茶叶都会留用。这些不定期贡的茶叶也是经过驿站运送至京。

  如何防止经过长途运输的茶叶味道发生变化,这对地方官在茶叶的包装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清代的贡茶基本沿袭了前代贡茶的包装风格,材质以银、锡为主,锡器采用铸、錾等工艺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主要有龙凤纹、暗八仙纹、八宝纹、水仙纹及花鸟纹等,造型有如意云、花瓶等各式。容器外一般包有黄色的布套或者黄缎套。此外还有一些大的包装盒,将茶叶放置在其中,这些盒也基本上以黄色或明黄色为主,显示出皇家独有的特性。

  清宫贡茶的管理及使用机构

  茶叶本身喜干燥,是一种季节性生产且自身含水量较低的产品,所以必须密封放置,妥善保管。清代土贡的贡茶运到京城后由礼部接收,然后会进入内务府广储司的茶库,由茶库进行保管、分配。不定期贡的贡茶则通过奏事处直接进入茶库或茶房,由皇帝直接控制使用。

  1.茶库。茶库为广储司六库之一,专门收贮贡茶、人参、金线、香、纸张等物品,是清代宫廷的贡茶主要收贮机构。

  2.茶房。茶房是清宫重要的生活机构,负责皇帝及各类宫廷人员的日常饮茶、果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清宫的茶房有御茶房、清茶房、奶茶房、皇后茶房、皇子茶房及各宫殿的茶房等,其职能和内部陈设也根据使用者不同而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茶库及偏房

  清代贡茶的用途

  清代,贡茶大量用于宫廷日常生活,不仅作为生活中必备的饮品,同时还被用于在祭祀、医药、赏赐等方面。

  1.在饮用方面不仅有宫廷人员的日常饮用,在各种大型的节日活动场合也会有各类茶宴活动。

  2.因茶叶本身具有的物理属性,清宫十分重视茶叶的药用作用。

  3.清代,茶叶为圣洁之物,也被当做贡品在各类祭祀场合使用。

  4.赏赐是古代皇帝笼络臣下,抚慰臣子的一种重要手段。清代皇帝在各种场合赏赐臣下、外藩及外国使臣时,赏赐品中几乎每次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茶叶。

  由此可见,贡茶在清宫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是清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晟永拍卖将于2017年12月3日举办2017年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本公司将在展拍期间,安排多场讲座及老茶品鉴活动。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此次品鉴活动,期待您的莅临!

  本文中全部拍品来自:

  晟永2017年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http://vx.bjsypm.com/Default/Index/bjsy

  预展时间: 2017年11月9日-12月2日
  拍卖时间:2017年12月3日
  展拍地点: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东街29号 艺融文化中心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平台:晟永拍卖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