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贡院——古时科举考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起自于隋朝,科举是由分科取士而得名,为隋朝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两晋时,朝廷已对所举孝廉、秀才采取考试录用的方法。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魏晋时期由世家大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因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开武科。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凡能通过殿试的,最起码也能捞个进士。如果哪位有幸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不仅能得到高官厚禄,还可以名扬天下。不过,他们的名利地位都是从八股文里抠出来的,至于有没有真才实学,可就不一定了。

 

  明清两朝,北京城里有一个专门举行乡试、会试的地方,叫做“贡院”,地点呢,就在今天的建国门内。

 

  北京贡院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最早的建筑不过是一些木板搭成的棚子。那时候,乡试和会试每隔三年办一届,乡试在秋天,会试在春天,考场就设置在这些大棚子里。考生进考场要受到严格的检查,一个个搜身,如果发现哪位私带纸条、书本什么的,立马送交有关部门严办。监考的时候就更严了,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考棚,考生进入考棚以后,要从外边把门锁上,这里有个说法,叫“锁院试贡”。每个考棚里放一盆炭火、一盏蜡烛灯,考生只能孤零零地呆在考棚里,要被锁上十来天,活像蹲监狱。等考卷发下来,不过几个小时就得答完。当年,贡院着火的事经常发生,至于着火的原因,可能是把火盆碰翻了,导致木棚子着火造成的。

 

  明朝正统三年,举办秋试,第一天考棚就着火了,造成许多试卷被烧毁。明朝天顺七年,春试头一天,考棚也着火了,这次火着得特别大,锁在棚子里的九十多个举人全被烧死,一个也没跑了。

 

  明永乐十三年,贡院进行了改造,变成了砖木结构。这么一来,就比原先安全多了。改建后的贡院坐北朝南,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贡院大门叫“龙门”,取的是鲤鱼跳龙门之意。主要建筑有五魁祠、明远楼、至公堂、聚奎阁。贡院号房有九千多间,考生答卷就在这些房子里。号房的四角还建有暸望楼,是为监视考生用的。贡院外墙铺荆棘,古贡院亦称棘闱。

 

  贡院是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在古代,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人才的。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兴盛于唐,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一千余年。因“戊戌变法”取消了科举制度,兴办学堂,贡院也就闲置起来,后逐渐改为官府用房和民房。

 

  北京贡院

 

  北京贡院旧址位于今建国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今贡院东街、贡院西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等。会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三月,叫“春闱”。会试共考三场,每场考3天。考取的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中了便成进士,前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各地乡试在8月举行,叫“秋闱”。顺天府乡试,也在这个考场。光绪初年来应试的达15000多人。

 

  贡院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原系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坐北朝南,大门5楹。往里有二门五楹、龙门、明远楼、至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明远楼前有株明朝载的槐树,称文昌槐。

 

  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止科举考试。民国后,贡院所在地渐为民居。现如今,古考场的踪迹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了“贡院街”这个地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