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创新 让文物“活”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今年,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成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这也标志着该馆在馆内藏品、陈列展览、基础设施、课题研究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肯定,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博物馆。“这对讲好闽西故事,打造红色文化精品,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馆长邓泽村说。

  那么,这座展示闽西革命斗争历史光辉业绩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如何发挥好保护、传承和利用闽西红色文化作用的?

  文物“家底”变厚实

  近年来,为了提高馆内收藏文物的数量和内涵,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持续开展“留住老红军风采”活动,前往上海、南京、北京、广州等地拜访了100多位老将军、老干部及其子女,此项活动共征集到文物资料1000多件(套)。

  在此基础之上,该馆还组织采访和拍摄制作老红军纪录片,以抢救老红军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已完成王贵德、涂通今、胡成放、范希贤、陈阳和等20位老同志及其家属的采访工作,征集了近30件文物资料。

  随着博物馆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革命前辈的家属纷纷前来捐赠文物。近日,翁祥初将军之子翁继成,在翁祥初将军诞辰110周年之际,专程从北京赶来捐赠文物;10月,闽西籍老红军姜洪照之女来馆捐赠文物;9月,闽西籍老红军潘振华之子潘延铭及家属来馆捐赠文物……除此之外,龙岩本地热心人士也积极捐赠文物,其中有本土“补漏专家”,也有女医生。

  目前,馆内收藏文物已达近两万件(套),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368件(套),史料15000多份,资料300多万字。据了解,仅2014年以来,征集的文物就有将近8000件。

  近日,该馆的“红军标语”调查小分队又前往武平县中堡镇林坊村,对当地的标语进行保护性清洁,精准测量标语尺寸,还跟当地群众了解标语的历史背景。据邓泽村介绍,该馆组织赴闽西各地开展红军标语普查工作的专技人员,目前已拍摄了1000多幅红军标语。

  “近年来,我们也加大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研究工作,特别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和红军标语的普查,征集了大量口述历史、视频等相关材料。”邓泽村说,今年,该馆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全市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旧址的全面调查摸底、分类整理和建档研究,对每处红色交通线的年代、类别、级别、坐落地址、保存状况进行确认考证。

  预防性保护,是确保文物安全的重要方面之一。近年来,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不仅定期对征集文物进行清洁、杀菌和整理,同时还定期组织全馆文物安全专项大检查、文物例行保护等活动,确保文物的安全。

  展览形式重创新

  近年来,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较具规模的展览,如《铁血长征——福建儿女长征史迹展》《中山舰出水文物展》《闽西骄子 德播中华——六位闽西籍开国功臣百年诞辰纪念展》等。

  今年9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全面展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情况,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八闽军旗红——福建省纪念建军90周年革命文物联展》。此次展品中,还有从全省28家协办博物馆、纪念馆借展的文物,包括1949年7月新华书店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著《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印章、1934年闽中游击队用的搪瓷盖碗等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此展也荣登国家文物局公布推荐的“纪念建军90周年、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10个主题展览之列,取得不错的反响。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展览改变过去的传统讲解方式,借展文物均由所属馆的馆长莅临讲解。“由借展文物馆的馆长、专家介绍自己的精品文物,这是我们今年展览的最大创新,也是一种尝试。”邓泽村介绍,这样更能凸显出这些珍贵文物的历史价值,让参观者全方位了解历史。

  宣传效果获点赞

  “我喜欢通过走进博物馆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真实的文物,这种方式比从书本上学更为生动。”11月3日,到博物馆参观的学生陈燕告诉记者,她周末时常在父母带领下前来参观。之前,部分展览还通过展板的形式,走进她的学校。她和同学们还过了一把小小讲解员的瘾。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承担着闽西红色文化的宣传推介任务。近年来,该馆开展“三个一”(即一场讲解、一场现场教学、一堂课)和“六进”(进社区、校园、军营、农村、机关、企业)活动,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社、培训基地、企事业机关单位等的游客、参观团队;组织了进社区、进学校等巡展;参加了2017年龙岩市“三下乡”服务活动和慰问闽粤赣边老同志联谊会文艺演出等,都广受好评。

  “我们的‘三个一’和‘六进’活动,结合重要节庆,推出临时展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大家更好地记住历史。”邓泽村说。

  今年截至10月底,该馆累计接待观众总人数67.87万人次,为346批观众讲解。

  文创产品受推崇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该馆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景区之中,让市民在景区里处处都能感受到红色文化。除了在景区中播放红色音乐,红色文化元素还延伸至博物馆的两边围墙,部分地方还标有文物二维码,市民可以扫描二维码了解信息,将其“带回去”。

  随着文创产品的开发,该馆推出一系列以“红色闽西”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深受游客的推崇。“现在,很多旅游团来这里参观,游客想带一些纪念品回去,我们就推出了一些积木、摆设、红色T恤、陶瓷杯等方便携带的文创产品。”邓泽村表示,近期,该馆还新制作了蜻蜓飞行玩具、红军储钱罐和红军小玩偶等,更丰富了文创产品种类和数量。这些产品不仅线下销售,还可通过网络销售,扩大了文史资料、文创产品的销售服务范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